前面我们介绍了太阳病的病位,这次我们接着介绍太阳病的症状以及临床运用的处方有哪些?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简单地理解,就是符合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症状,就叫太阳病。在此基础上,有其他兼证,再分成无数个亚型。具有代表性太阳病的亚型,如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经方扶阳学派认识的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汤主之。”(35)
麻*汤:麻*桂枝杏仁甘草(炙)中医传统理论解释为,乃风寒外束机表,失于温煦,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运行不畅之症候,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又名太阳表实证,用麻*汤治疗。
经方扶阳学派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理论,这样来认识麻*汤——
当人体感受风寒(俗称着凉)时,我们会感到寒冷,脖子缩起来,身上会起“鸡皮疙瘩”,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战栗发抖......
在这一过程中,若机体感受风寒的同时又感受了呼吸道病*,或由于呼吸道微循环减少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引起呼吸道正常寄居的病*大量繁殖,病**素会通过一定途径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者将体温调定点升高。
所谓升高体温调定点,是指机体将人体恒定的体温能量调至较高的水平。体温调定点升高后,即使去除风寒等环境因素,机体也会竭尽所能地减少散热,包括收缩血管、关闭汗腺以减少散热,同时肌纤维痉挛加快产热。此时就会出现“全身疼痛、无汗、恶寒”等表现。
与此同时,机体抗病机制启动,通过调集血液趋向体表来打开微循环、消灭病原体,最终通过发汗降低体温,同时缓解肌痉挛而终止头身疼痛。这一过程,会同时导致“脉浮紧”的出现。
这一病理过程即太阳病的表实证,以麻*汤主之。
麻*
方中麻*一面打开汗腺排出汗液而散热,一面在排汗同时缓解组织间液及筋膜的张力从而缓解肌痛。
桂枝
桂枝温通心阳,能调节血管活性,可从心脏为起点打通各级动脉直至收缩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液中的液体进入组织间液,为麻*补充汗源。
苦杏仁
苦杏仁传统上认为有降气止咳的作用,其成份苦杏仁苷在体内代谢为氢氰酸,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伤寒表实证由于表气郁闭,呼吸成为人体对外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渠道,故多伴有呼吸亢进而似喘的状态,通过适量的苦杏仁对呼吸略加抑制则可发挥平喘作用。
甘草
甘草缓急补中,其水钠潴留作用可补充血容量,为麻*、桂枝增加汗源,其缓解平滑肌的作用可缓解肌肉血管痉挛,而止咳作用可助平喘。
麻*汤病案一则18年11月21日王某,4岁,反复感冒咳嗽。脉诊:右寸浮滑关弦滑尺沉弦,左寸弱关弦滑尺沉
处方:麻*4g杏仁8g半夏8g五味子6g炙甘草8g莱菔子8g柴胡8g*芩8g细辛3g生姜15g六剂
按:方为麻*汤、小青龙汤、大柴胡汤加减划裁。
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右寸浮滑,以麻*、杏仁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关弦滑,中焦有痰饮积滞,以杏仁润肠通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尺沉弦,下焦有寒,细辛可入肺、肾经,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益气生津。生姜增强解表散寒,温肺止咳之力。
左关脉弦滑,少阳有郁热,以柴胡、*芩疏解少阳,清热解*。将大柴胡汤中熟大*用莱菔子代替,是取莱菔子既能通便导滞,又能降气化痰之效。
小儿反复感冒咳嗽的原因在于,肠道有积滞,郁而化热,胃气不和,则卫气不固,故见咳嗽感冒反复不愈。全方以麻*汤、小青龙汤划裁以解除表证、止咳化痰,大柴胡汤划裁解决肠道郁热积滞,使中焦胃气调和,而卫气则化生有源,从而治疗表证。
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方体系中即使是治疗表部疾病,也必须依靠从中焦(里部)获得能量来提升细胞机能。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赵杰教授的《经方扶阳三十年·伤寒论教程》!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