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刚学会说话,却常常说“肚肚疼”,有时一会儿就好了,有时却疼到面色苍白,看着还不太会表达的宝宝,爸妈往往会很焦虑,这其实是“小儿肠痉挛”。记者了解到,在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中,很多的宝宝肚子疼都是小儿肠痉挛引起的。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石润海主任医师介绍,肠痉挛是指由于肠壁平滑肌阵发性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尤其在婴儿期更为常见。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对肠蠕动调节功能不稳定,副交感神经易兴奋,导致肠蠕动过强,发生肠痉挛。小宝宝发生肠痉挛的诱因有许多种,如机体对食物的过敏;寒冷、饥饿或消化不良、大便干燥;肠内气体过多,或因喂奶不当,吞咽大量气体等,都可引发肠痉挛。
约每五个宝宝中就有一个容易发生肠痉挛,情况因人而异,母乳喂养的宝宝更容易患肠痉挛。肠痉挛通常始于宝宝2至4周大,高发年龄为6周大,有些会延后。当宝宝开始牙牙学语和对人微笑时,肠痉挛开始好转,通常是8周大。肠痉挛的症状一般会持续3至4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
石润海主任提醒,宝宝患有肠痉挛后,会出现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哭闹一般发生于每天的同一时间段,通常是晚上。当家长用手轻压腹部时,没有固定的压痛点,有时能触及条索状痉挛肠管。腹部检查多见腹隆起,无腹肌紧张(肚子上都是软软的)。宝宝会出现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可伴有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出现腹痛时宝宝会有哭闹、烦躁的表现,但非疼痛期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可以正常进食,并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
发现孩子有肠痉挛后,家长不要紧张,因为家长越紧张孩子就越恐惧,腹痛就更不易缓解。其次,可以在孩子不抗拒的前提下替其轻揉肚子,以助肠痉挛缓解。或采用局部热敷,用热水袋放在疼痛部位(但要用衣物隔开皮肤,以防烫伤)。一般会逐渐缓解,不需特殊治疗。当然,症状持续医院治疗。
小儿肠痉挛的诱因很多,如食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饱食后剧烈活动;上呼吸道感染;腹部受凉;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素的刺激;对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等。其中暴饮暴食是较常见的诱发因素,尤其是一些婴儿,母亲喂奶时量没掌握好,或婴儿饥饿时吸手指或空奶瓶,吸入过多空气,都有可能诱发。因此,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要规律,勿暴饮暴食,餐后忌剧烈运动,忌食生冷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和上呼吸道感染,预防肠痉挛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