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与排便相关,多在排便后改善;症状多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
肠易激综合征
病因
内脏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更易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内脏高敏感性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发病机制,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胃肠动力学异常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或痉挛,对如进食、肠腔扩张、肠内容物以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过程。胃肠动力学异常是该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动力学改变情况有所不同。神经系统异常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和调节异常,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被认为是对脑-肠系统的超敏反应,包括对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肠道感染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是急慢性感染性胃肠道炎症后的结果之一,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及应用抗生素时间均有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肠道内乳酸菌、厚壁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及拟杆菌的增多,而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韦荣球菌数目增加。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该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精神心理障碍大量调查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等表现,此外,急性和慢性应激事件,如失业、亲人死亡、性虐待、体罚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症状
腹痛以下腹部为多,疼痛部位也可发生变化,较少夜间发作。发作和持续的时间缺乏规律,常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腹泻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糊状且含大量黏液,通常无血便。大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每日腹泻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便秘往往伴有便后不尽感,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多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有腹部压痛,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痉挛和痛感。
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顾虑为主。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和行为疗法,具体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肠易激综合征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明确诱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避免进食诱发症状的食物。告知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性质,解除顾虑。对伴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药物治疗解痉剂:改善腹泻型患者的总体症状,对腹痛症状缓解的疗效明显。治疗应包括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平滑肌抑制剂(如美贝维林和阿尔维林)、胃肠道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的四胺衍生物(匹维溴铵和奥替溴铵)以及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曲美布汀)等。其中抗胆碱能药物应短期使用。
止泻剂:改善腹泻症状。洛哌丁胺可以使肠道蠕动速度减慢,充分吸收肠道内的水和电解质,减少腹泻发生。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吸附剂双八面体蒙脱石对改善腹泻症状也有效。
导泻剂:一般主张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
动力感觉调节剂:5-羟色胺(5-HT)对外周平滑肌、分泌、蠕动、外在神经、感觉神经元、迷走神经和脊髓传入活动有多重作用,5-HT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以缓解女性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和排便频率,但应警惕不良反应如缺血性肠炎等的发生。
抗精神病药物:缓解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中重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对于无精神异常的患者,在其他药物无效时也可以给予抗抑郁治疗。
干预肠道菌群: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及利福昔明等。
肠易激综合征
预后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也会反复发作,但预后一般较好,大多患者在1年内症状消失。腹部症状持续的患者预后较差,约5%~30%的患者在5年后仍有症状。有严重心理障碍、病程长、既往有手术史者提示预后不良。
小贴士
休息与运动相比久坐不动的人,积极进行运动的人结肠活动更活跃、排便更加通畅。随机临床试验发现,相对于普通治疗,辅以规范化运动的治疗可以更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因此,应该增加体育锻炼。建议每天步行20分钟。距离和步速可根据耐受性适当增加。饮食患者的症状通常与饮食相关,约90%的患者要限制饮食以预防或改善症状。对肠道敏感的患者而言,一日三餐应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避免吃油腻、生冷、高敏的食物,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的平衡,避免肠道功能紊乱。此外还建议:保持心情愉悦,尽量避免心情紧张;适量摄入酸奶或服用肠道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微生态。
要想走的快,就一个人走;
要想走的远,就一群人走;
认知改变命运,选择决定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