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节
气
秋分这一天,昼夜均长,寒暑平分,故名“秋分”。秋分过后,昼短夜长,秋寒一天增一分,温差增大且干燥,提醒各位朋友要注意身体调理、防止生病。那么秋分过后,该如何养生呢?
秋分养生重点
防秋燥燥是秋季的主气,在秋分时节,燥邪会导致阴津亏耗、皮肤干燥,还会引发干咳少痰、毛发枯萎、便秘等症状。
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宜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等都是调养佳品,还要注意多喝水,多吃一些富含水分的蔬果,以减少秋燥症状。
防秋凉秋分后天气渐凉,寒气加重,因胃和肠道对寒冷食物比较敏感,稍不注意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慢性肠胃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睡觉盖好被子,防止寒气入体。
此外,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辣的食物,适当吃一些高蛋白食物,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而且效果非常好。
防秋乏秋分来临,不少人会出现“秋乏”,浑身疲软,精神欠佳,原因是生物钟跟不上季节的变化。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应从起居上进行调节,早睡早起,不要熬夜,白天尽量多晒太阳,有利于促进生物钟尽快跟上季节变化。
同时,还要注意多运动,加强血液循环,舒展身体,收敛心神,防止劳累疲乏。
防秋郁秋分过后日照时间减少,气温较低,人容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人体生物钟不适应这种变化,易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进而使情绪和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秋分之后要注重调整精神状态,适当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家人朋友交流,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适当放松自我。
“秋冻”避免这三个部位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适当“秋冻”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但是秋冻也应适度,头部、肚脐、脚部这些部位应注意保暖,不然容易引发疾病。
不能冻头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秋季温度和湿度较低,猛吹头部会使寒邪入侵,易导致头部血管痉挛,从而引起感冒、偏头痛、血栓脱落,甚至脑梗。因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尤为注意,外出可以准备一顶帽子,洗头时用水也可以比平时热一点。不能冻肚脐秋季胃肠道疾病多与肚脐受凉有关。肚脐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由于肚脐下没有脂肪,儿童和中老年人一旦着凉,腹泻和肠胃疾病就都找上来了。对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来说,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不能冻脚俗话说得好“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脚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脚掌血管密布,神经末梢丰富,通过刺激脚掌,能够调节内脏功能。因此,按摩、泡脚都有着放松身体、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神经、解乏利眠的作用。
若在秋季,感觉手脚经常冰凉、失眠、困乏,晚间睡前泡脚不少于20分钟,情况可改善许多。同时,对冠心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等气滞血瘀患者和微循环障碍者,都有明显的益处。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