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大约有三成左右的人群,经历过轻重不一的便秘。在年的最新罗马IV标准之中,对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做出了一定的更新,认为功能性便秘是属于功能性肠病之一,诊断的标准则为排便比较的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者是排粪不尽感,而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型也被划入了此列之中。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是指由于排便的生理功能因某些原因发生失调或紊乱,不能正常地按时把粪便排出体外,导致排便困难而形成的便秘。多为生活规律变化,如旅行、搬家等生活环境改变及情绪抑郁、精神紧张(考试、学习工作压力大等)、烦恼、损伤、饮食、排便习惯不良等因素所致。外出旅行时,由于生活规律和周围环境改变,以及劳累等因素影响,多会发生便秘,这种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
排便是一个多系统参与、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生理过程。以往认为功能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6)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近年来,经过人体医学微生态专家和消化专家、肛肠专家联合对各种便秘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除了像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狭窄等原因造成的器质性便秘外,其他各种功能性便秘的最初诱因主要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肠道是个菌群的世界,共生着余种、数量高达万亿的肠道菌群,是人类体细胞总数的10倍,重约1.5公斤。这些菌是在婴儿出生后陆续进入肠道的(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乳),并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已共生在肠道为主的多万亿细菌,就如同地球的绿色植被对防止地表水土流失的重要性一样,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肠道功能失调,诱发便秘、腹泻、肠炎等各种疾病。
科学家已经证实肠道有益菌对人体主要有以下作用:
1、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在胃肠道内可产生消化酶,这些酶可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所摄入的食品及吸收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2、产生重要的营养物质
益生菌能产生维生素,包括泛酸、尼克酸、B1,B2,B6及维生素K等,同时能产生短链脂肪酸、抗氧化剂、氨基酸等等,对骨骼成长和心脏健康有重要作用。
3、抵抗细菌病*的感染,提升免疫
通过三大步骤,益生菌可清除有害菌对身体的伤害:
①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益生菌通过产生杀灭有害菌的化学物质,及与有害菌竞争空间和资源而遏制它们的生长。
②抑制有害菌产生*素。
③清除有害菌产生的*素。
4、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如肠道综合症、呼吸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过敏、口臭、胃溃疡等。
经过微生态专家、消化专家和肛肠专家联合对便秘的病因研究发现,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年,Khalif等分析比较了符合罗马Ⅱ标准的便秘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对照)的肠道菌群的变化。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双岐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又叫中间菌)、有害菌比例相对增加,证实了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是密不可分的。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