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中,肠道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简单来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和排*器官,而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决定着人体免疫力的强弱。
02.为什么说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犹如身体里的“母亲河”,除了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外,也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还拥有自己独立的神经系统。我们首先来看看肠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对免疫力的贡献。
肠道共生微生物一般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利用膳食纤维,生成一些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丁酸这样的小分子有机酸。短链脂肪酸虽然是肠道菌群的代谢废弃物,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为肠道新的表皮细胞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帮助肠道上皮形成黏液层,从而组成了体内第一道免疫防线。保持黏液层的厚度,可以让一些能致病的“坏”菌无机可乘。乙酸和丁酸还可起到减轻炎症、增加饱腹感的作用。
此外,肠道菌群可以利肠道内的养分进行发酵,产生的热量是人体维持体温的重要热源;同时,一些不能被人体消化系统分解的物质(如膳食纤维)可以被细菌分解利用,合成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被人体吸收利用。维持体温、保证营养,肠道菌群首先为人体免疫力打下了物质基础。
肠道菌群还是锻造免疫力的“专业蓝*”。正是因为有肠道菌群的存在,人的免疫力大*才能时刻枕戈待旦,对可能的病原入侵保持警惕。健康的肠道菌群中虽然没有大量的病原菌,但可能包括病原菌的近亲。虽然不致病,但是肠道中非病原菌可以促进免疫系统产生一种抗体,而这种抗体反过来可以作用于致病菌,从而起到一种类似“疫苗”的作用。而且,健康的肠道菌群还能与不同的免疫细胞进行“友好交流”,帮助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和谐。
微生物菌群如同一个“大社会”,不同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害菌(如产气荚膜梭菌病中的某些物种)在身体内总是在做“拔河比赛”,维护着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肠道菌群免疫力的又一个体现形式。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吃坏肚子,但是并不一定会发生明显的病变。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吃进去的病原微生物难以在肠道中立足,不能扩大自己的种群,导致入侵失败。
“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微生物的物种都对应一种生态位,而生态位在肠道中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生态位被先来的物种占据,那么后来的物种就难以立足了。这就好像一个餐桌只有十张座位,刚好够十个不同的微生物一起吃饭,再来一个就没有位置给它吃饭了。这种作用导致了肠道菌群中的“原住民”微生物对外来病原菌的抑制,即“定植抵抗”,是肠道菌群提供的另一种类型的免疫力。
医院肠道专家林国乐曾在节目中说过:除了结直肠癌,多达90%的疾病可以归咎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一旦失调,身体的代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引发相关的一系列疾病,如老年痴呆、肿瘤、肠癌、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肠道问题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