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用于晚期转移复发、不可切除胃肠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一线治疗,对于外显子11突变的起始剂量为mg/d,对于外显子9突变的患者,国内主张给予mg/d,对于部分耐受较好患者可以使用mg/d。张信华教授团队对医院自年7月1日至年12月31日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分析,评估不同剂量伊马替尼的Cmin的分布,以及不良反应与Cmin的相关性。
张信华博士,副主任医师医院胃肠外科三科副主任哈佛大学附属Dana-Farber癌中心和BrighamWomen’sHospital访问学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国际胃癌协会(InternationalGastricCancerAssociation)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专委会常委
专家点评
医院单中心前瞻性收集了一年半患者伊马替尼谷浓度检测的临床资料汇总,是目前为止GIST伊马替尼谷浓度与不良反应的最大宗病例分析报道。我们发现,伊马替尼谷浓度在mg~mg/d剂量下,浓度值与标准剂量组(mg/d)有显著差异,也高于以往西方人报道的高剂量组对应谷浓度水平。而浓度的升高伴随水肿(眶周和/或下肢水肿)、贫血和皮疹的严重程度(如果原来就有皮疹)会显著升高。结果与临床上观察到中国患者很难耐受mg/d治疗剂量的现象相符合;也可能有助于解释沈琳教授和李健教授10多年前观察到的,中国患者伊马替尼mg/d的治疗效果与mg/d相当的结果。同时,我们的结果反映患者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与伊马替尼谷浓度没有显著相关,这是与不少其他报告不同的结果。这并不能说,白细胞减少就无需停药或者减量,只是我们监测到的客观数据就是如此,浓度低与浓度高,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例都相当。其他包括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肌肉痉挛(疼痛)、结膜出血等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与浓度水平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个人觉得我们的结果给出了的临床提示,如果观察到患者出现明显水肿、贫血和药疹,最好能够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对于没有常医院,如果观察到患者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意味着患者药物浓度升高,有必要也可以比较放心降低剂量。至于降到多少最合适,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与疗效的关系后希望能够回答此问题。在目前,应该把剂量降到患者不良反应能够接受的程度(临床上也推荐这样处理)。在倡导精准医学、个体化治疗的时代,我们一直觉得做伊马替尼浓度监测应该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医院都不作检测,个人是比较困惑的。我们希望通过监测药物浓度,能够找到我国患者最适宜的伊马替尼浓度对应剂量水平,实现给药剂量的个体化。医院合作,针对晚期一线治疗的患者监测的情况,探讨与疗效的相关关系。
以上信息涉及尚未在中国获批的产品/适应症。此信息仅作信息分享用途,不应被理解为这些产品/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或注册
ZMCNNP
ExpireDate/05/0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elly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rank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