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餐谋原创内容
作者
微雨
这几天,海底捞的又一次道歉登上热搜,被行业热议。
进入七月,行业内食安事件频发。
小龙坎贡献2吨地沟油,汉堡王奉献过期汉堡,就连海底捞也端来了一盘“塑料乌鸡卷”。而上个月,喜茶曾出了食用冰事故。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共同点:目前品牌都处在快速扩张的状态。直接显现是,没有匹配的人才作为支撑,缺乏标准的经验输出,最终,就会爆发各类问题……
快速扩张下
知名品牌频频“露怯”
据中国网报道,有消费者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海底捞工作人员随后将剩余乌鸡卷撤走回收,并提出本单免单并赔偿元火锅券的处理方案,该方案被消费者拒绝。
该消费者当天下午出现胃部痉挛和便血。据济南五院急诊科就医记录显示,消费者疑出现肠道出血的症状,虽无法确定病因是否与饮食有关,但医生建议其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至于此次食安事件中涉及的乌鸡卷,海底捞称,该乌鸡卷由供应商生产提供,并非海底捞关联公司提供,具体供应商则不方便透露。门店已于当日对该产品的供应商生产加工、门店配餐等过程进行全面排查。
虽然海底捞第一时间选择了道歉,然而,对比之前几次道歉被公众选择原谅,这次,海底捞的道歉似乎并不被大众接受。
有分析认为,这两年,随着消费意识的逐步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容忍程度变得越来越低。如果三年前,大众还能为积极的公关买单,“当然还是选择原谅它”,但眼下被疫情反复折磨的消费者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宽容。
所以,最近频繁曝出的汉堡王、喜茶食安事件,都被推上风口浪尖,更不用说,使用地沟油的小龙坎。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品牌集体爆发食安事件,根本原因还是快速奔跑导致管控下滑。
疫情并未改变海底捞全年的开店计划。目前,海底捞年签约待开业门店已有家,其中93家已经在上半年进场装修。喜茶的“年内八百家”也没听到搁浅的消息,截至6月24日,喜茶今年新增45家门店。
“一旦快速奔跑,需要相应的机制和人才作为输出支撑,可是,这些品牌在人才储备上,并没有打好基础。”一位餐饮人士发文指出。
缺乏管理人才
是整个行业的“痛”
在谈到上述话题时,一位团餐人直言,其实,谈到管控,需要一波专业的管理人才,聚焦到团餐,这种人才更加稀缺。
团团采访了好几位团餐老板,得出一个普遍痛点,有一线员工,但没有信得过、能独当一面的“左膀右臂”。
为什么呢?
1、如果现培养,时间上来不及,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招来的都是普通人,很多人可以是优秀的员工,但是做不成管理。”
2、对于能往管理层发展的人,难题是“留不住”、极容易流失。“曾经把一个不错的员工送到总部接受培训,到了之后他看到‘更大的世界’,心思就变了,团餐行业都是在挖别人墙脚,人家给了更高条件,拔腿就跑。”
3、即使有几个忠诚度高的优秀员工,也很难“复制”。这些员工之所以优秀,更多是和员工本人的素质、过往经历有关,他不知道该如何通过体系,培养出更多这样的人。
此外,团团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已知的团餐社群中,统计一下,每天发布最多的信息,70%以上都是招聘信息,不止缺管理人才,研发人员、市场专员,甚至大厨,都普遍缺乏。
此外,小的团餐企业还是依靠社会化的招聘平台、亲朋好友推荐,或者在门店里张贴招聘启事。招聘结果如何,主要看薪资和“缘分”。
而头部的团餐企业,一直盛行挖人。
“这已经不是秘密,一个北京的头部品牌一直这么干,自己从不培养,专门盯上人家的管理人员,这样做其实并不利于行业发展。”一位不愿具名的团餐大佬表示。
但大多数团餐老板面临的现实是,品牌力和薪资实力,甚至个人精力,都不支撑这样去挖人和招聘。
接下来团餐竞争
人才最重要
其实,不止社餐品牌,头部团餐品牌的扩张,在疫情期间也在加速。
团团了解到,像千喜鹤、麦金地、中膳集团这样的实力品牌,都在最近几个月拓宽业务,招兵买马。
我们可以大胆预判:团餐的竞争,也已经从产品进化到管理,开始全方位的人才竞争。
不过,就整体而言,团餐行业的人才进化之路还很漫长。
清晰的晋升体系、轻松的工作氛围、有趣的员工活动,可以缓解工作中的烦躁,给员工更多价值感。
但很多品牌常常是认识到了,行动没有。
不论什么企业,体系和制度的搭建都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像我们常说的海底捞、西贝,现在的管理层都是经过了10年的培养积累起来的。
而对团餐品牌来说,搭建人才管理系统,需要建立操作流程的标准、完善的基层管理标准、品牌支持部门的管理标准,都需要漫长的打磨过程。
所以,团团认为,除了明确的晋升空间和职场激励,团餐企业当下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人员的培育文化,形成人才发展战略。也就是说,企业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