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小朋友的暑期课程表,每一项内容用时精确到“分”,这密密麻麻的,看一眼就觉得头大。
找了半天,才看到每周二下午从18:30-19:55有“奢侈的”一个半小时的游泳时间。这是一周七天,少见的运动时间。
父母之所以这么安排,我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内卷得这么厉害,你不学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在学,同班同学在学,大家都这么个学法,时间一长,你家娃可能就要落后了。
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应该首抓体育。
如果孩子彻底不玩了,连那一个半小时的游泳时间都用来学习,就一定能成为学霸吗?
很多科学家做过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
问题来了——这个促进作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显现的呢?
今年1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学龄前的孩子,结论相当令人惊讶!
估计很多父母看完今天这篇文章,都会开始相应调整“鸡娃”策略了。
越运动,成绩越好研究人员招募了59名4~6岁的孩子。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孩子们被要求参加一个6分钟的走路测试。
具体来说,就是请每个孩子穿上舒适的鞋子,在室内场地走圈,起点和拐点的直线距离是20米。实验员在一旁记录6分钟内孩子能走多少距离。这个测试是用来反映孩子的心肺功能。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每个孩子需要用纸笔完成一份神经心理学测验,以反映其早期认知和学习发展水平。
除此以外,其中一组孩子(33人)还参加了一项选择性注意听觉认知任务。这个任务要求孩子戴上脑电图帽,并对下图中的两种成像(鱼游的方向一致vs鱼游的方向不一致)做出反应:
这个测验是为了评估“注意抑制”,也就是孩子注意力集中、不易被分心的能力。
第三阶段,所有孩子会完成一项“心形与花朵”任务。电脑屏幕上会出现“心形-心形”、“花朵-花朵”或“心形-花朵”组合的图案,孩子则需要选择按下“同质”或“非同质”按钮。
这项任务是为了评估孩子的认知灵活性。
对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在“6分钟走路测试”中走得距离越远的孩子——
①早期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强;
②自控能力更强;
③认知灵活性更高。
也就是说,由于身体活动较多,心肺功能更强,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学习知识方面进步得快,而且自控力和认知能力也高于同龄人。
年的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把课外活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的孩子,不一定就会比玩得多的孩子成绩更好。
这次的研究对象是51名4~6岁的学前班儿童。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的行为自我调节和学习成绩进行了为期四周的评估,同时又使用运动记录仪器跟踪测量了每个孩子在为期3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里的活动量。
结果发现,孩子的活动量与自我调节能力有显著相关性,而且可以间接提升数学成绩和读写能力。
是不是有点意外?运动对孩子学习、认知的促进能力,竟然从学龄前就开始了。
除了有助于大脑发育外,运动还有很多好处,比如让孩子更自信、体态更好、心理更健康、交友更顺利等。
那达到什么标准才叫运动量足够呢?
联合国推荐的标准是,11-17岁的孩子,每天至少60分钟中强度运动。
英国公共卫生署建议,5-18岁每天运动60分钟。
综合来看,让孩子每天运动1小时,达到呼吸急促、微微出汗的程度基本可以达标。
运动能持续让大脑向身体发出生长信号,对运动能力、思维活动、情绪控制等方面都有益。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内坚持锻炼的人,其大脑不断生长,新生部分不仅是控制运动的区域,还包括额皮质(人类复杂的思维活动都由额皮质控制)。
心肺功能增强
心肺功能好的人不会轻易感到疲倦,不易得心血管疾病。
长期规律锻炼能使心脏的重量、容积增大,安静时心率变缓,心肌的室壁增厚,使其每次收缩变得强韧有力。
骨骼变得强壮
长期不运动,骨骼对钙的需求量也会减少,大量钙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多进行户外运动能增加骨骼弹性和韧性,改善或减轻骨质疏松症状。
舒缓压力
运动促使身体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帮助改善抑郁,舒缓压力。
运动还可降低皮质醇含量,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提高做事效率。
不同年龄的最佳运动方案不同人群选择运动方式大有讲究。应达到如下活动标准:
6~17岁人群
每天中或高强度活动≥60分钟,每周至少3天做高强度活动,包括肌肉强化活动及骨骼强化活动。
肌肉强化活动要求涉及所有主要肌肉,包括腿部、臀部、背部、腹部、胸部、肩部。
匹配运动:
轮滑、骑自行车;高强度运动有跳绳、各种球类、游泳、武术等;肌肉和骨骼训练有攀岩、俯卧撑、仰卧起坐、跳远、跑步等。
运动使注意力集中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无法专注的儿童,也有相同的结果。在附近公园散步20分钟,就足以提高有多动障碍的儿童的注意力。这种所谓「大自然的剂量」可证明是解决儿童注意力不足的一种更自然的方法。
在成人的注意力中也能看到相同的效果。从办公室窗口看看自然景观,和放下工作到户外运动休息一下,均显示生产力和专注力都会提升。
为了大大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可花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到户外。经过几天的户外探索后,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和认知功能,可以提升近50%。
不是每个孩子拼命学语数外都能被“鸡”出来,但至少每天抽1小时让娃运动吧!哪怕娃真的天资不够,成绩不好,能培养出健康的体魄、阳光自信的性格,也是值得的啊!所以,下次娃放学后说“我能先玩一会儿再写作业吗”,一定要微笑着说“去玩儿吧”!运动后不做6件事锻炼后,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否则会让运动打折扣。
1、不要立即停下休息
如果运动刚一结束就停下休息,肢体中大量静脉血会瘀积,造成心脏缺血,大脑也会因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休克等症状。
所以运动后最好先进行一些低热量的活动,例如长跑之后逐渐改为慢跑、慢步走。
2、不要贪吃冷饮
锻炼让人口干舌燥,如果图一时凉快和解渴而贪吃大量冷饮,极易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诱发肠胃道疾病。
3、不要立即吃饭
运动后消化器官的血液相对较少,如果马上吃饭会增加消化器官负担,引起功能紊乱,严重者甚至造成多种疾病。
运动完20~30分钟后,消化吸收功能才逐渐恢复。
4、不要贪凉
运动时体温升高,毛孔舒张,排汗增多。倘若锻炼后贪凉,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免疫功能下降,引起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
来源:生命时报常青藤爸爸
编辑:雨珊
审核:英姿
监制:凯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