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产气荚膜梭菌肠*血症
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血症,人类食物中*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产气荚膜梭菌病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条件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菌导致的动物猝死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各类家畜均有发病,尤以牛的发病最多,此病的发生可给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一、病原学
产气荚膜梭状芽抱杆菌属于芽抱杆菌科,梭状芽抱杆菌属,魏氏梭菌种,是由英国人Welchii和Nuttad()年首先从一个腐败人尸体产生气泡的血管中分离得到,并以Welchii的姓命名为魏氏梭菌,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称之为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和粪便,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血症、人类的食物中*以及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产气荚膜梭菌能够产生12种外*素,但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素主要有四种(α、β、ε、ι)。根据这四种主要致病性*素与抗*素的中和试验,可以将此菌分为A-E5个型。
二、流行病学概况
2.1流行特点
产气荚膜梭菌能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包括*牛、奶牛、水牛等)发病,主要呈零星散发或区域性流行,一般可波及几个至十几个乡镇或牛场。该病以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多发,常流行于低洼、潮湿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春末、秋初及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病率明显升高。耕牛以4~6月份发病较多,奶牛、犊牛以4~5月、10~11月发病较多,牦牛以7~8月发病较多。病程长短不一,短则数分钟至数小时,长则3~4d或更长;发病时有的集中在同圈或毗邻舍,有的呈跳跃式发生;发病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间隔几天、十几天,有的间隔几个月。近年国内各地发生的产气荚膜梭菌病虽以A、D型为主要病原菌,但B、C、E型产气荚膜梭菌也都是病原菌之一。
2.2发病原因
(1)菌株因素:根据现有文献,各型产气荚膜梭菌均能引起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尤以A、C、D型居多。国外报道的产气荚膜梭菌病以C、D型菌导致牛的坏死性肠炎或肠原性*血症较多;中国的产气荚膜梭菌病则以A型菌导致的牛“猝死症”为主,也有C、D型菌致病。例陕西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牛发病严重的县市经鉴定分离得到的菌株均为A型;年*喀什地区4个乡共头牛发病,病原检测均为A型菌;~年间海南部分市县发生“猝死症”,死亡耕牛头,检其病原为A、C型菌。E型仅见于野生牦牛产气荚膜梭菌性肠炎的报道,其发病率较高,可达42.86%,病死率较低,为14.3%。另外,A、C和D型的某些菌株还能产生肠*素,它不同于该菌的其他*素,是导致牛腹泻的主要原因,可引起牛的肠原性*血症,犊牛最易发生近年来多见D型菌导致牛肠*血症的报道,成年牛和犊牛均有发生,该病死亡突然,危害极大,黑龙江、青海、云南、宁夏等地均有相关的报道。
(2)环境因素:产气荚膜梭菌是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长期以来,中国各省市都有产气荚膜梭菌对牛致病和流行的报道。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在牛肠道和畜舍环境中普遍存在。对山东地区畜舍空气和牛场粪便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检测,前者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率为13.2%,后者分离率达到22.5%,且均为A型菌。由于畜舍中的粪便来源于动物胃肠道,空气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多来源于动物粪便,环境中存在的产气荚膜梭菌与动物体内的产气荚膜梭菌密切相关。加之产气荚膜梭菌是肠道内常在菌,可以通过污染的土壤、水、灰尘、饲料、垫草、器具等传播,因此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暴发应与牛体内和畜舍内的产气荚膜梭菌存在有关。一方面,当畜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家畜采食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饲草或饮水后,菌株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引发此病。另一方面,产气荚膜梭菌存在于牛肠道内,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饲料、气候等条件发生急剧改变时,牛的抵抗力下降,在应激条件下,牛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有的产气荚膜梭菌得以大量生长繁殖,瞬间产生大量*素,*素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血症(或败血症),引起对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等重要器官的*害,导致机体衰竭、死亡。
三、临床症状
肠*血症多呈急性或最急性。犊牛出生后精神、食欲尚好,发病突然,多在生后2~10日龄犊牛,其特征是膨胀、脱水和排出红色粘性粪便;病程短,死亡快。
最急性病例,未见任何症状,即出现猝死。
急性病例,精神沉郁,不吃奶,皮温不稳,耳、鼻、四肢末端发凉,口腔黏膜渐由红变暗红至紫色,有腹痛症状,扬头蹬腿,后肢踢腹,腹部膨胀,腹泻,排出暗红色、恶臭粪便,呼吸促迫,体温39.5~40.0℃。病的后期,高度衰弱,卧地不起,虚脱而死亡,也有见神经症状,头颈弯曲,磨牙,吼叫,发生痉挛而死亡。
四、剖检变化
发生出血性坏死性胃肠炎,尤其以真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最为明显。
五、实验室检查
5.1细菌检查
取死亡犊牛小肠内容物、肝脏涂片,镜检,培养、分离鉴定。
5.2*素检查
①用肠内容物原液或稀释2倍,以转/分钟离心15分钟,在10.0毫升上清液中加氯仿1滴,用0.4毫升注射于小鼠的尾静脉内,如有*素,小鼠在24小时内死亡。②将含有内容物的肠管结扎,保存于冰箱内,送有关单位进行*素中和试验。用SPA协同凝集反应鉴定*素型别。
六、鉴别诊断
大肠杆菌病为犊牛常发病。特别是败血型,最早在出生数小时或2~3日龄的新生犊牛发病,有的无任何症状即死,有的病后1~2天以败血症而死,故应鉴别。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6.1犊牛大肠杆菌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后期体温下降至37.5℃。
患大肠杆菌病的犊牛排出*绿色、水样粪便。
6.2血液实验室检验,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呈现红细胞压积升高,白细胞数增加,核左移,血糖降低并有代谢性酸中*。死于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犊牛剖检变化为,除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脾脏点状出血外,无特殊变化,组织学看不到实质器官的细胞反应。细菌培养,镜检,可检查到革兰氏阴性、有运动性短杆菌。尽早采取抗菌消炎,补充电解质以增加血容量,补糖、补碱等措施,多数大肠杆菌病犊能收到较好疗效,犊牛痊愈。
七、防制
7.1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因此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主要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改善饲养环境为目标。
7.2近年国内各地发生的产气荚膜梭菌病以A型为主要病原菌,但B、C、D、E型产气荚膜梭菌也都是病原菌之一。在预防猝死症时,各地都根据当地病原菌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疫苗进行预防。
7.3由于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常呈急性散发,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般遵循强心补液、解*、镇静、调理肠胃的原则,进行对症治疗;给予强心剂、肠道消*药、抗生素等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安痛定、甘露醇等;采用同型的高免血清治疗,对症加减,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中药治疗法,采用能增加胃肠蠕动、清热解*、凉血止痢、阻止瘟疫热*进入机体的中药,如*芩*连解*汤加减,煎水灌服,2次/d,连用3~5d,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另有研究结果发现,服用益生菌对该病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汇编中农威特销售公司李小明
免责申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