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检查正常
胃肠为什么不舒服?
在门诊中,有很多的患者会自述自己胃肠不好,常有胃痛、胃胀、腹部不适、便秘、腹泻等症状,经过一番抽血、呼气、胃肠镜等的检查后,结果一切正常。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患有功能性胃肠病!
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是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以慢性持续性或复发性的胃肠道症候群为主要表现,而临床上缺乏可解释的病理解剖学或生物化学异常。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早饱、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症状。
情绪与胃肠功能的“相爱相杀”
研究显示功能性胃肠病主要与脑-肠轴调节障碍密切相关。脑-肠轴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因子介导的,受心理社会因素调整的胃肠道和脑之间的一个双相整合系统。外源性(景象、气味等)或内感性(情绪和思维)信息通过高级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可以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相反,内脏效应(伤害感受等)又可影响中枢痛觉、情绪和行为。
因此,应激、神经过敏症等心理因素可引起迷走紧张抑制,导致胃容受性受损,从而产生胃肠不适如上腹疼痛、饱胀感、嗳气等。
负面情绪不可有
心理应激可以引起患者胃肠动力异常。其中压抑性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感常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这类患者的胃肠道的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嗳气、打嗝、早饱、饱胀等。而较为亢奋的情绪如愤怒、厌恶则可导致胃肠高动力反应。这类情绪活动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加,但不协调。容易造成胃食管返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
此外,精神心理因素不仅影响胃肠生理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还可影响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就医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心理状况的改善与胃肠道症状的缓解密切相关。
几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症
1.癔球症(梅核气)
癔球症(globushystericus)表现为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此症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中医称为“梅核气”。
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做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长期无体重减轻的表现,检查不能发现咽部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2.弥漫性食管痉挛
弥漫性食管痉挛典型症状为无痛性的缓慢或突然发生的咽下困难和胸骨后疼痛。
进食场合有其他事情干扰,或饮食过冷过热均容易诱发症状。
症状多短暂,持续数分钟到10分钟,喝水常可缓解。
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区和上臂,偶有心动过缓和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很难与心绞痛区别。
X线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下2/3段蠕动减弱,有强烈不协调的非推进性收缩,食管腔呈串珠样、螺旋状狭窄。食管测压在吞咽后食管上中下段出现同期收缩、重复收缩和高振幅非推进性收缩波,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多正常,可以弛缓。
3.神经性呕吐
常发生在青年女性身上,由精神因素引起慢性复发性呕吐,常于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不大,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
可伴有癔症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症性呕吐。精神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
4.神经性嗳气
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本人认为是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合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尽。此症也有癔症色彩,多在别人面前发作。
5.肠易激综合征
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50%。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老年后初次发病者极少。女性多见,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痉挛、结肠激惹综合症、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目前认为如果患者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1)腹痛,排便后缓解,伴有大便次数和性状的改变。
(2)排便异常。有下述表现2项以上,如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变,排便过程异常,排便不尽感,粘液感。患者常伴有腹部胀气和不适。
温馨提示本平台已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