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咕……咕咕咕……”
是谁的肚子在叫个不停?
咕咕咕”其实来源于肠道,在医学上被称为肠鸣音。
我们的胃肠道中既有液体,也有气体。液体主要是消化液和喝进去的水,而气体则包括吃进去的空气和益生菌发酵时产生的气体等。
当肠道蠕动时,里面的气体和液体就会随之运动起来,从而发出断断续续的气过水声,也就是咕咕声。这和用手摇晃一个装了半瓶水的瓶子,会有声音产生,是同样的道理。
正常来说,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很难听得到,每分钟约4-5次。,或在安静环境下贴近肚皮听,才能听到。
不过,肠鸣音的频率、声响和音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通常在餐后比较频繁且明显,这与进食时吃进去的气体或食物产气过多,刺激胃肠蠕动过快有关。但由于食物能吸收一部分声音,所以一般也不大听得到。
但是,肠鸣音的频率、声响和音调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之时,往往也是在饭后会更加的明显,这可能是和吃进去的气体或食物产气过多,刺激胃肠蠕动过快大有关系。并且,因为食物能吸收一部分声音,往往也不大听得到。
有的时候,异常的咕咕叫也许是胃部出现了疾病。
引起肚子咕咕叫的原因多种多样1.肚子饿
人在饿的时候,大脑会发出信号,让肠道来一曲“空城计”。
本来肠胃中已经没有什么食物可供消化,多的只是空气,但这时大脑的指令促进胃液分泌、肠道蠕动增加,消化液和空气在胃肠的蠕动、挤压下,自然发出声响。这个声响叫“气过水声”,也就是气泡在水中穿行,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响。
通常,这种情况只需及时进食,咕噜声就能自行消退。
2.消化不良
排出饥饿的因素,偶尔出现单纯性肠鸣音,不伴随其他症状,多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道产气过多,不能顺利排出,就可能出现肠鸣。
比如一些乳糖不耐受的人,一喝牛奶就容易腹、呕吐,肚子就会发出比较大的“咕咕”声。
3.急性胃肠炎
肠鸣音次数增多,响声也加大,随着肠鸣音的出现,自觉肚子里的肠子在活动。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肠炎、菌痢等频繁腹泻的疾病。
4.慢性胃肠炎
如果肠鸣次数增多持续一个月以上,且伴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其他并发症状,可能预示着肠炎、胃炎。
长时间的胃肠炎,容易引起营养流失和必需营养素的缺乏,影响机体正常运转。尤其对老年人而言,轻则导致营养不良,重则可能出现脱水,甚至加重原有的疾病等。
5.肠梗阻
如果肠鸣次数明显增多,每分钟可达10次以上,且声音响亮高亢,甚至出现叮当声或金属音,说明肠道排气不畅,可能存在肠梗阻的情况。
急慢性肠梗阻容易产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无法排便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肠道组织痉挛、麻痹、缺血甚至坏死。急性肠梗阻属于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如果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6.腹膜炎
肠鸣音减弱也可能是疾病的象征。如果1分钟只听到一次肠鸣音甚至更少,可能预示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等。
腹膜炎多是继发性的,如:肠道长时间梗阻,小肠与大肠都处于一个扩张的状态,肠道便会缺血,可能引起肠道破裂,粪便流进肚子,从而导致严重的感染。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中*性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持续2分钟以上都没有听到肠鸣音,用手轻叩腹部仍然听不到,则可能预示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保护胃肠,要注意这些1.细嚼慢咽,吃饭少言
我们在进食的时候,空气也会随之进入胃肠道。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就容易导致吞入的空气过多,造成胃肠道气体增加,导致频繁肠鸣。
建议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少说话,还要避免经常吸烟、嚼口香糖,少喝碳酸饮料等,以免吸入大量的空气。
2.少吃产气的食物
消化不好的人应该少吃容易产气的食物,比如猪肉、牛肉、大蒜、豆制品、高纤维食物、洋葱及其他含糖多的食物,避免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气过多,增加肠鸣次数。可适当多吃粥、面食等易消化的食物。
3.吃点红薯
红薯有着丰富膳食纤维,平时可以将蒸煮红薯来吃改善肠胃,不但能补充营养,还可以增加饱腹感。经常食用红薯,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肠道疾病。多吃一些豆类食品,它们当中的蛋白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不管是红豆、*豆、发中的膳食纤维都很丰富,平时保证摄入量,帮助人体补充营养物质,保护胃肠。
4.适当补充益生菌
胃肠道功能紊乱,就会出现肠鸣等症状,如果没有器质上面的炎症,那就是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从生物学的角度,肠鸣就是肠道内菌群紊乱,有害菌过多繁殖,就是肠道内气体和其他物质的波动,形成一种超常规的波动,就是肠鸣。
补充益生菌可以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维持肠道菌微生态平衡,改善消化功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反应,调理大便不成型、肠鸣等情况。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以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抵制有害菌对肠道黏膜的破坏,修复受损的黏膜,同时有益菌可以促进多种维生素和有益物质的产生,改善肠道内环境。
5.定时吃饭
吃饭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一顿都不宜吃得过饱,尤其是下午和晚上。
6.戒烟戒酒,少吃酸、冷、生、硬、油腻及产气多的食物。
编辑:雅典娜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