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肠道对各种刺激处于过度或异常反应的病理状态,以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肠鸣、便秘或腹泻为主要表现。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IBS)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如黏液性肠炎、过敏性肠炎、痉挛性肠炎、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这些名称可从不同方面概括IBS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发病机制,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倾向于以肠易激综合征命名。
病因
1.精神因素:
过度的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如严重的焦虑、愤慨、抑郁、恐惧等。据报道,60%的首次发病患者或症状加重往往与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有关。
2.饮食因素:
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不节,如嗜食生冷食物,过食辛辣、烈酒等。
3.感染因素:
本病虽不属感染性疾病,但肠道感染后,易发生结肠功能紊乱,尤其是患痢疾后,此病发病率较高。
4.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人肠道以厌氧菌为主,需氧菌以肠杆菌占优势。改变饮食种类或过量进食某种食物后,造成肠道菌群比例失调;长期口服抗生素药物者,粪便中革兰阴性菌减少;IBS患者粪便中需氧菌明显高于正常。
5.遗传因素:
有的患者从青春期时即有本征,并有家族史,在同一家庭或家族中,可有很多人患有IBS疾病,此外,过用泻剂、吸烟皆可成为发病诱因。
临床表现
1.腹痛
为本病最主要表现,部位多在下腹部或左下腹部,呈胀痛,也有短时间的绞痛。便前和进食后加重,便后缓解。夜间较轻,常在早晨4~5点开始出现,与祖国医学所讲的五更泄相似。
2.便秘
主要由结肠痉挛引起,尤其是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痉挛,肠腔狭窄,肠内容物推进缓慢,粪便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腹部胀满不适,排气多,粪便干硬呈球状或羊粪状,伴阵发性痉挛性左下腹痛。腹痛时可扪及痉挛性肠曲。
3.腹泻
分水样泻和黏液泻。水样泻主要因小肠功能障碍,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黏液泻临床少见,由于结肠分泌亢进,粪便呈糊状,含有大量黏液,有时在排便后,连续多次只排黏液而无粪质。
4.假性肠梗阻
因肠管功能异常而引起肠管局部持久强烈收缩,其他部位肠段运动也被抑制。
治
疗
1.中医辨证治疗
从中医角度看,本病发生主要由于情志刺激,饮食失宜、寒湿内侵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脾胃失和、脾肾亏虚,而生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诸症,根据临床所见,常分为如下证型:(1)肝郁气滞:腹痛、便秘、脘腹胀满、疼痛走窜,以左下腹为主,排气后缓解,恼怒忧虑易发作,舌苔薄,脉弦。治宜疏肝行气为主,柴胡疏肝饮加减。(2)肝脾不和、中焦痞满:大便黏滞,甚者带粘冻状物,肠鸣矢气多,腹胀,时痞满、食少、脉弦。治宜调和肝脾,消痞除满,方药以半夏泻心汤加减。(3)脾胃虚弱:水样泻,挟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食少神疲、腹胀不舒、舌淡、苔白,脉濡缓。治宜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4)脾肾虚寒: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可予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化裁。(5)针灸治疗 针刺天枢、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灸上脘、天枢、神阙、关元、气海。针灸治疗IBS力专效捷,用之得当,具有良好的解痉、止痛、止泻功效。2.西医学治疗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心理治疗三方面。(1)药物治疗
1)泻剂:
便秘IBS患者,首选高渗性容积型轻泻剂,如乳果糖溶液。
2)抗腹泻药物:
腹泻型IBS,如洛哌丁胺。
3)胃肠道解痉药物:
主要用抗胆碱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
4)对于精神紧张、焦虑患者可应用地西泮5~10mg睡前服用,该类药物与解痉药物有协同作用。
5)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或受体激动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可诱导直肠舒张,提高直肠顺应性,抑制肠道蠕动,故该类药物正试验性用于腹泻型IBS;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可促进消化道转运,增加排便频率,常用药物为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主要用于便秘为主的IBS。
(2)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豆制品,瘦肉等),高纤维素食物(如全麦粉、魔芋、红薯等)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3)心理治疗:
很多IBS患者均不同程度处于疑虑、焦虑状态,因此对患者耐心解释,消除疑虑亦十分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