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痉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儿童肥胖的元凶肠道菌群失调
TUhjnbcbe - 2021/4/25 18:5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大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也逐年攀升。《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与年相比,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两者一共有万人,如果任其发展,到年,这一数字将达到万。

儿童肥胖极易发展为成年肥胖,导致代谢紊乱,引发疾病。近年来,微生态学发展迅猛,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影响儿童肥胖的关键因子并加以研究。对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关系的探索及为预防儿童肥胖寻找有效的方法成为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目标。

1.肠道菌群影响儿童肥胖的机制

能量代谢:肠道菌群酵解生成的短链脂肪酸(SCFAs)调节肠道激素的释放,抑制摄食并且能够防止饮食诱导的肥胖。SCFAs通过介导游离脂肪酸受体2(FFAR2)来调节酪酪肽(PYY)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形成能量平衡的一条负反馈通路,控制机体的食欲。此外,SCFAs还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41(GPR41)来调节机体的能量平衡。

炎症反应:菌群失调会引发肠粘膜的炎症,改变肠粘膜的通透性,导致代谢内*素和脂多糖的增加,而全身低度炎症又是肥胖发生中的重要生理过程。

肠-脑轴:一些临床前试验证明,改变肠道菌群可以改变情绪和社会行为。肠道中既存在导致饥饿感的微生物,也存在导致饱腹感的微生物,最终的结局应该跟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的比例有关,比例平衡则处于健康状态,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2.影响儿童肠道菌群的因素

出生方式:通过统计孕妇分娩方式,并随访婴儿的成长,发现剖宫产出生后代的肥胖风险显著高于顺产后代。剖宫产分娩婴儿的肠道菌群与顺产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前者双歧杆菌、拟杆菌数量少,而梭状芽胞杆菌和肠杆菌数量较多。

早期营养环境:人类早期(从受孕到2岁)喂养环境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产前阶段(0~天),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的喂养(天~6个月),辅食添加阶段(6个月~2岁)。怀孕时体重超重母亲的孩子要比怀孕时体重正常的母亲的孩子BMI高;而母乳中存在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植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喂养向辅食添加过渡的过程是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群发展的主要决定时期。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也可以改变肠道微生态的构成,短期的抗生素治疗后肠道微生态可以快速恢复,但是反复使用抗生素则会对机体产生长远的影响。

饮食与运动:均衡饮食和运动有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保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肥胖风险。

环境及遗传因素:研究分析德国和芬兰两个国家儿童肠道微生物,发现芬兰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较德国婴儿多。而对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其肠道菌群定植及结构相似,同卵双胞胎高异卵双胞胎。这些都表明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的形成会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4.如何治疗和预防肥胖

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其中益生菌是否用于治疗肥胖还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还需要确定哪些菌株是有治疗效果的益生菌。益生元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促进有益菌的增殖,用益生元来改变肠道微生物促进肠道神经系统的正常反应,从而减少肠道的通透性和代谢内*素的增加。益生元具有抗炎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与代谢紊乱相关的炎症反应与肥胖相关联,益生元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降低食物的摄入量和食欲使体重下降。

饮食及行为干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物摄入有助于保持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使抑制肥胖相关微生物成为相对优势菌,经常摄入这类食物如酸奶、水果、蔬菜等可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另外肥胖与久坐的生活习惯有关,进行科学规律的体育运动对肥胖的预防是有益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肥胖的元凶肠道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