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在5-21%之间,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0%左右,以中青年居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通常会经历与排便相关的腹部不适或疼痛,并伴有腹泻、便秘或交替性便秘和腹泻等。遗传易感性、内脏感觉过敏、食物不耐受、肠脑轴的改变、肠道蠕动障碍、免疫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特征。饮食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宿主的稳态和免疫过程。因此,饮食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几十年以来,饮食习惯的西方化导致了对几乎所有加工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的摄入增加。其中,盐是食品保藏中最重要的天然添加剂之一。众所周知,高盐摄入会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和粪便短链脂肪酸的产生,通过调节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影响肠道-免疫轴,促进局部和全身组织炎症,可能导致高血压和肥胖。另一方面,为了改善食物的外观、风味和延长保质期,会在食品中人为地添加许多其它人造化学物质。虽然,食品加工中添加剂的使用受到各个国家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然而,对食品添加剂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评价显然已经过时了。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人工食品添加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近年来也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