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此外,母乳有利于肠道健康微生态环境建立和肠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发生的风险。母乳喂养营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环境,给婴儿最大的安全感,有利于婴儿心理行为和情感发展;母乳是最佳的营养支持,母乳喂养的婴儿最聪明。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方便,同时有利于避免宝妈们产后体质量滞留,并降低孕妈妈乳腺癌、卵巢癌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推荐:①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②按需喂奶,两侧乳房交替喂养;每天喂奶6~8次或更多。③坚持让婴儿直接吸吮母乳,尽可能不使用奶瓶间接喂哺人工挤出的母乳。④特殊情况需要在满6月龄前添加辅食者,应咨询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后谨慎作出决定。
如何判断母乳摄入量?
婴儿摄乳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婴儿自身的营养需要。母乳喂养时,不需要将乳汁挤出称重来估计婴儿的摄乳量,可通过观察婴儿情绪或尿量来判断母乳摄入是否充足。一般来讲,如果婴儿每天能尿湿5、6个纸尿裤,就说明婴儿是能吃饱的。此外,可通过称量婴儿摄乳前后的体质量来判断。婴儿体格生长可灵敏地反映婴儿的喂养状态,可通过婴儿生长发育情况,来判定婴儿较长一段时期的摄乳量。定期测身长、体质量、头围,标记在WHO儿童成长曲线上,就可判断婴儿的成长是否正常。只要婴儿生长发育正常,就说明其饮食量足够。
需要间接哺乳的时机及正确方法
虽然母乳充足,但有些情况下乳母无法确保在婴儿饥饿时直接喂哺婴儿,如危重早产儿、乳母上班期间等,此时只能采用间接哺喂方式。需要间接哺乳时,建议乳母用吸奶泵定时将母乳吸出并储存于冰箱或冰盒内,一定时间内再用奶瓶喂给婴儿。吸出母乳的保存条件和允许保存时间见下图表1。
母乳喂养的误区:
1、吸出乳汁再用奶瓶喂哺,可以很容易判断婴儿摄乳量
2、为了减少婴儿感染风险,喂奶前需要消*妈妈乳头
3、有些妈妈的乳汁太稀、没有营养,需要添加奶粉补充营养
4、母乳喂养过频会使婴儿发胖
5、新生儿出生后可暂时用奶粉喂养,等待乳汁分泌。
三、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母乳喂养应顺应婴儿胃肠道成熟和生长发育过程,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婴儿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前的婴儿。婴儿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家属应明确感知其进食规律的时间信息。随着月龄增加,婴儿胃容量逐渐增加,单次摄乳量也随之增加,哺喂间隔则会相应延长,喂奶次数减少,逐渐建立起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如果婴儿哭闹明显不符平日进食规律,应该首先排除非饥饿原因,如胃肠不适等。非饥饿原因哭闹时,增加哺喂次数只能缓解婴儿的焦躁心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医院看看宝宝是不是生病了,比如肠痉挛等。宝宝突然哭闹不止怎么办?
推荐:①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②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但一般每天喂奶的次数可能在8次以上,生后最初会在10次以上。③随着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建立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④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应积极就医。
如何判断婴儿因饥饿哭闹?
婴儿生后最初几周内,鼓励妈妈每24小时进行8~12次喂养。婴儿饥饿的早期表现包括警觉、身体活动增加、脸部表情增加;婴儿饥饿的后续表现才是哭闹。随着喂养,若母乳喂养适宜,喂养次数可降至每24小时8次,最长夜间无喂养睡眠可达5h。除了饥饿的表现外,婴儿胃肠道不适或其他身体不舒服,甚至婴儿情绪不佳也会表现出不同状态的哭闹,而非饥饿原因引起的哭闹显然无法通过哺喂得到完全安抚。
记得有个宝妈咨询我孩子总是哭闹,有的感冒症状,认为孩子是肚子不舒服胀气,去了儿研所开了药吃了感冒症状好了但孩子依然哭闹,就以为是感冒没有好彻底和孩子肚子胀气,做了排气操、按摩还是哭闹,又去儿研所开药、化验。我看化验结果也没啥,孩子感冒症状也不明显问了下她喂养情况怀疑她家宝宝是饿的,让她多喂结果两天后给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