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很多女性身上都会发生的一种症状,但是在男性身上却是很少见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女性身体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导致的呢?
便秘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急症,但便秘并不是一种疾病,便秘主要指的就是排便的次数少,排便的粪便量少,粪便变的干结,排便非常的费力等等,排便是必须要结合粪便的形状和本人平时排便的习惯导致的,超过六个月那么就是慢性便秘了,需要医疗。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女性便秘的患者要比男性还要多出来不少,女性发生便秘的概率是高于男性的两倍的。据数据显示,便秘患者中女性居多。国内研究显示便秘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2.75。
其实,这个主要是和我们身体本能的膀胱与肛门有关系,尿道和肛门的括约肌的神经共同来源于相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躯体等等,也就是说,膀胱与肛门受共同的植物性神经与躯体性神经的支配,当排尿的时候,外括约肌电活动受到全部的抑制,而内括约肌点活动也会增加。
女性由于排尿也是蹲位,因为体位的不同,女性排尿的时候腹压是比男性高的,为了防止直肠内粪便的排出,通过膀胱的直肠反射,女性的内括约肌的张力就高于男性,再加上女性的尿道短,患有泌尿感染的情况也比较多,容易尿频,也容易刺激内括约肌痉挛,时间长了内括约肌就会有弛缓,粪便储存过多,内括约肌痉挛导致直肠扩张,水分被过度吸收就容易便秘了。
女性常有的便秘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孕期便秘。国外报道40%妇女妊娠期可发生便秘。妊娠期由于*体形成,孕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抑制肠蠕动,降低肠对刺激的敏感性而致便秘。妊娠6个月后子宫增大,压迫肠管及盆腔血管,使盆腔静脉淤血,直肠蠕动功能下降,引起便秘。
2.产育期便秘。产后由于腹直肌和盆底肌被膨胀的子宫胀松,甚至部分肌纤维断裂,使腹壁肌、肠壁肌、肛提肌等参与排便的肌群张力减低,加之产妇体质虚弱,不能依靠腹压来协助排便,粪便在肠道过度滞留,水分过度吸收而致便秘。
分娩后,产道裂伤、会阴切开而引起疼痛,疼痛或畏痛也可造成排便抑制。同时,产后数天卧床休息,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也是影响排便的原因之一。
3.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表现为排便后不尽感、下坠感、会阴部重压感或需要手法帮助排便。
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解剖特点,导致该型便秘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直肠前突型便秘。女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直肠前突,其中经产妇占96.5%。主要由于分娩、产伤等原因损伤直肠阴道隔,表现为直肠前壁黏膜呈袋状向阴道突入。当排便时,粪便即落入袋内,使粪便向阴道方向堆积而不能排空。
2)子宫后倾型便秘。正常子宫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前倾位。由于子宫发育不全或分娩中的损伤、多产、产后保养不当及盆腔炎等原因,可导致子宫向后方倾斜,压迫直肠前壁,使肠腔狭窄、弯曲,造成粪便通过障碍。临床表现为排便不畅,大便细扁,便后不尽感。
3)直肠内套叠。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腔扩大和直肠黏膜松弛。
4)肛门括约肌失弛缓症。女性蹲位排尿时,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处于松弛状态,为节制粪便的排出,其内括约肌则处于紧张状态。尿路感染时的尿频、尿急等症状促进上述因素持续存在。
5)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指诊可有肛管延长,紧张度增高,耻骨直肠肌增厚变硬,有压痛,让患者做收缩肛门动作时,耻骨直肠肌收缩不明显。排粪造影显示排便时肛管不开放,在静止及用力排便时,可有“搁架征”。
6)直肠子宫陷凹滑动性内疝。正常情况下,女性盆腔内的腹膜从膀胱返折至子宫,最后再返折至直肠前壁,在子宫直肠之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如直肠周围组织松弛,可使此陷凹加深,形成疝囊。排便时,乙状结肠疝入其内,压迫直肠,产生一系列排出障碍、下坠症状。
7)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指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较紧,肛管直肠环后侧发硬,有触痛。
8)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为多种妇科手术的并发症,婚育后妇女常见。其异位处多在直肠陷凹处,形成坚实的结节或包块。
关爱女性健康,体会她“不能说的秘密”,少一分辛酸和无奈,多一分体会和包容。如果你身边的女性经常光临尴尬的“便秘期”,一定要劝她早就医早诊治,切勿乱服泻药加重病情。
免责声明丨图文来源早筛网;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有肛肠及胃肠疾病方面的疑问与困扰,可以发送“姓名+疾病+联系方式”→最下方留言板,将有专人为您解答疑惑。
添加下方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