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一个13个月大的江西男孩林林(化名)来到上海医院就诊,十分消瘦,骨瘦如柴,他已经频繁腹泻了37天,父母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医院消化科张婷主任至今记忆犹新,男孩得的是重症伪膜性肠炎,一种急性肠道炎症,肠道内菌群生态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白蛋白极低,生命垂危。更让医生担心的是,已经给男孩进行了所有的内科治疗,但是,腹泻还在继续,并夹带着血丝。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脑海中的一丝闪光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一般,在张婷的脑海闪现。能不能通过粪菌移植救下林林的性命?
母亲的粪便救了宝宝一命。
“粪菌移植”(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将好的肠道菌群移植给这个孩子?虽然国际上FMT在成人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儿童应用国际上尚不多见。
愿不愿意给林林尝试一下?当张婷主任提出这个FMT时,已经为孩子病情忧心一两个月的妈妈愿意试一试。经过各项检查,妈妈能够成为林林的肠道菌群捐献者。谁能想到,就是妈妈的粪便挽救了林林的生命。医生把妈妈的粪便进行处理后和生理盐水混合在一起,搅拌成混合物,然后通过胃十二指肠空肠管缓慢注入,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后林林就恢复了正常的活动和饮食。不久“奇迹”出现了,健康的肠道菌群进入林林体内后,不到12个小时,林林的便便成形了。在随后长达四个月的追踪中,林林逐渐恢复,体重也在增加,现在林林是一名小学生了,身体健康,各项发育指标均合格。这是消化科张婷主任团队开展的第一例儿童FMT治疗。
临床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提取粪菌成分
从古籍中走出焕发新生命
粪便治病古已有之,其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年以前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在公元年至年间,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人粪上清治疗食物中*、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述“饮粪汁一升,即活”,可见有奇效。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有记载使用发酵粪便的上清液、新鲜粪汁和儿童粪便来治疗严重腹泻、发热、疼痛、呕吐及便秘。现代医学首篇粪菌移植的文献发表于年,通过对4例伪膜性肠炎成人患者使用粪菌移植治疗后,3例完全缓解。
人类肠道菌群的种类超过种,数量达10万亿。肠道菌群99%由厌氧菌组成,参与多种有益于宿主的反应,包括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外源性食物的无害化、维持肠上皮完整性、生成营养物质、维生素和介导免疫反应。人类肠道菌群的另一大重要功能为屏障功能,有效抵抗其他致病菌粘附或者定植。肠道内大量且品种繁多的细菌可以产生类似于抑菌素的物质来抵抗外界细菌入侵。
通过捐赠成立“肠道菌群银行”
自林林接受FMT后,张婷主任团队对儿童FMT的开展积累了最初的经验,并对这一治疗方法的效果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FMT,张婷主任意识到让医务人员、患儿及家属接受FMT非常重要。张婷主任查阅我国古代医书记载和国际上的FMT相关文献,耐心地跟团队成员、家属讲解FMT的原理、操作过程以及治疗效果,让更多的患儿受益于FMT治疗。为解决健康粪菌的来源,张婷主任动员患儿健康家属、医务人员与社会热心人进行粪菌捐赠,建立“肠道菌群银行”,使患儿可得到安全可靠的粪菌。
自年11月至年2月,张婷主任团队已对58例患儿行FMT共计次,最小年龄的患儿仅4月龄,并对这些患儿进行了长期的随访,第一例接受FMT的患儿目前已随访超过5年。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