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流群上好多妈妈提问宝宝的大便有时会呈现出绿色,不知是不是宝宝的消化出现了问题?宝宝拉绿便是正常的么?
今天我们就请医学育儿百科的老朋友,给我们讲过多期微课的赵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小儿“绿便”的相关知识。
宝宝“绿便”正常吗?
婴幼儿大便的颜色、次数和性状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状况。正常情况下,纯母乳喂养宝宝大便颜色为金*色。吃配方奶粉或是混合喂养的宝宝大便为浅*色或土*色。添加辅食后大便颜色变深,逐渐接近成人。
网上有说小儿绿便是生理现象,与饥饿、吃含铁配方奶粉、添加蔬菜有关系,其实并不确切的。中医将小儿绿便称小儿泻绿,古人则称之为泻青。指的是大便的颜色呈青竹色或草绿色,有时深,有时浅,有时泻下呈绿色水样便,但有时泻下并不绿,待放置一会儿则变为绿色,究其根本是脾胃功能失调、胆汁排泄失度而形成绿便的。这种情况多见于一岁以下小儿,3岁以上儿童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发育和功能上的不健全,比较容易形成脏腑之间功能的紊乱和不协调的结果。经常拉绿便的孩子营养吸收不良,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
宝宝“绿便”的原因有哪些?
受凉
表现特点:大便不稀不稠或泻青水,伴有不消化食物,面色萎*。排便前肠鸣活跃,孩子因腹痛会哭闹。
原因:主要是因为着凉引起,比如孩子吃了凉东西或总光着脚在地上走,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寒气就会进入身体里,会导致肠道蠕动增快出现腹泻,由于胆绿素在结肠来不及被还原成胆红素,故大便呈现绿色。
脾虚
表现特点:大便绿兼有不消化食物,如奶瓣和食物残渣,有时泻下并不绿,放置一会儿则变为绿色,另外还有面色淡*,指纹淡或发青等症状。
原因: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时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脾胃功能不足,运化无力,而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又高,如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都能造成脾胃功能的失调,导致腹泻发生。且脾虚的孩子免疫力低,容易患感冒。
湿热
表现特点:大便为深绿或*绿水样便,有时泻下或*或绿不定,气味臭秽,可兼有发热,面红、指纹紫红,舌红苔腻等证。很多孩子会有湿疹。
原因:主要是喂养、护理不当,如进食不规律,吃夜奶、偏食油腻加上护理不当忽冷忽热等,伤及了脾胃所致。夏秋暑湿季节易发生。
受惊
表现特点:大便青绿色,睡眠不安,睡中惊叫,还可看到眼圈发青。
原因: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的还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尤其是比较害怕的东西的刺激。比如说陌生人,陌生的环境,突发比较异常的声音,还有一种就是母亲在怀孕期间受惊了,胎儿可能在宫内受到惊吓。小儿一旦受了惊吓,消化能力就会下降。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出生后没有连续补充维生素AD,这几天睡觉刚睡着就惊醒,但没有绿便,可能是缺钙引起的大脑兴奋性增高,会产生夜惊、夜啼、夜汗和枕秃等症状,要注意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D和钙。
宝宝“绿便”应该如何调理?
治疗小儿绿便基本的方法是食疗和合理喂养,另外提倡采取外用脐贴、艾灸、推拿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因小儿绿便发生的原因不同,具体用药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对症用药,不建议家长自行用药。
喂养及日常护理过程中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按时喂奶,按时吃辅食,避免频繁喂奶和奶量超标,6个月宝宝夜间要断奶。
吃温热食物,少吃零食和凉食包括水果。
注意奶具、食具的定期消*。
腹泻明显的可以吃米油。米油,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长期食用米油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对于腹泻患儿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大一些宝宝可以吃山药、大米、胡萝卜粥,主要是山药,健脾、固肠、补气,而且常吃无妨。
如果宝宝由于肠道问题出现绿便,可以尝试吃一段时间的益生菌来增加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调节肠道功能。
宝宝有哭闹、睡眠易醒时不要用喂奶吃食物来安抚,避免增加脾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
居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气温变化,随时给宝宝增减衣被,避免忽冷忽热。
经常户外活动,预防感冒发生,因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影响到脾胃。
小结
小儿绿便不论小儿突然受惊,还是脾虚,或者受寒与湿热,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重点是做好护理和喂养,平时要合理安排宝宝的一日生活,饮食、活动、睡眠有规律,这样消化系统才能有劳有逸地工作,吃进去的食物才可能被消化吸收,也是对脾胃很好的养护。如果小儿偶尔出现一次绿便,而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则属正常,不需治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