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近日,韩国某研究团队根据之前“不良的口腔卫生会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的报道提出“更好的口腔卫生将与降低胃肠道癌症和胃肠道癌症相关死亡率的风险相关”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其在韩国以人群为基础的国家健康筛查队列中,调查了口腔卫生指标与胃肠道癌症发生和胃肠道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相关性。该研究发现: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特别是频繁刷牙,可能会降低患胃肠道癌的风险。
二、研究内容
该研究团队对来自韩国国民健康筛查组的,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了研究。根据牙周病的发生情况和口腔卫生指标分析胃肠道癌的发生情况:刷牙次数、任何原因的牙科检查、专业牙齿清洁和缺失牙数。胃肠道癌的定义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10码C15-C26。结果发现:
(1)在纳入的受试者中,年龄的平均±标准差(SD)为52.2±8.7岁,男性占60.9%,高血压占39.3%,糖尿病占9.0%,目前吸烟者占25.3%。在纳入的受试者中,分别约有13.1%和24.1%的人患有牙周病和一颗或多颗牙齿缺失.在这项自我报告的调查中,40.6%的受试者表示他们每天刷牙3次,23.8%的受试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清洁牙齿。在中位数11.6年的随访中(四分位数范围11.2-12.2年,最短2周,最长12.9年),发生了例胃肠道癌症。估计胃肠道癌症的10年事件发生率为6.76%。
(2)根据牙周病的存在、刷牙的频率、任何原因的就诊次数、专业的牙齿清洁和缺牙的数量,给出了胃肠道无癌生存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和更多缺牙,与胃肠道癌症的发生率较高有关。同时,每天刷牙2次或≥3次、专业清洁牙齿与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呈负相关。
(3)在多变量分析中,频繁刷牙(每天刷牙3次)与胃肠道癌症风险降低显著相关。在年龄和性别调整的模型中,专业的牙齿清洁与未来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也呈负相关。相反,在对年龄、性别和多变量分析进行调整后,牙周病和缺牙数量与胃肠道癌症未来发生的关系的统计学意义减弱。
(4)年龄(50岁二分法)、性别、饮酒、有规律的体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当前吸烟者,发现刷牙频率与胃肠道癌症的发生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交互作用。在单变量分析中,胃肠道癌症相关死亡率与频繁刷牙呈剂量依赖性相关。此外,在单变量分析中,与胃肠道癌症相关的死亡与专业牙齿清洁和缺牙数量有关,而在多变量分析中则不相关。
(5)虽然刷牙频率与胃肠道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仅在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中显著,但研究没有发现在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于各类型胃肠道癌的发生,当我们用多因素模型3调整变量时,频繁刷牙(≥3次/d)与胃癌(HR0.86,95%CI:0.78~0.94,p=0.,趋势0.)和胰腺癌(HR0.76,95%CI:0.65~0.88,p0.,p趋势0.)的风险降低显著相关。专业的牙齿清洁与未来患胃癌的风险也呈负相关(HR:0.9,95%CI:0.8-0.98,p=0.)。
三、主要机制
(1)口腔细菌的系统性传播可能会使口腔疾病影响胃组织。口腔细菌感染,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可能与胃肠道癌症密切相关。口腔细菌通过吞咽含有大量细菌的唾液传播,这可以解释它参与胃肠道炎症的原因。
(2)口腔卫生不良引起的局部炎症可促进全身炎症,提高循环炎症标志物水平。这些炎症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诱导的信号,已被证明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这些炎症标志物和随后的全身性炎症可以干扰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对肿瘤细胞的监视,从而干扰对癌变的抑制。
(3)亚硝胺摄入是胃肠道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胃和食道癌。口腔卫生不良是一种促进硝酸盐还原菌在口腔内形成亚硝胺的条件。吞下亚硝胺是口腔卫生指标与胃肠道癌症之间联系的一种合理机制。
(4)解释口腔健康和胃肠道癌症之间联系的可能机制是幽门螺杆菌,这是众所周知的导致胃癌的原因。先前的研究表明,牙菌斑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的口腔蓄水池,也是幽门螺杆菌在胃肠道内繁殖的来源。
四、研究总结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对,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在平均11.6年的随访期间,估计10年胃肠道癌的发生率为6.76%。在多变量分析中,经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定期运动、饮酒、吸烟状况、体重指数、共患病史、收缩压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后,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特别是每天刷牙三次或更多与胃肠道癌风险降低显著相关(危险度:0.91,95%可信区间(0.86~0.96),p0.,p趋势0.)。因此,改善口腔卫生保健可以降低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
图片/网络(侵删)
策划/殷佩浩
审校/殷佩浩
责任编辑/刘祎
更有医学科普,营养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