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90%的大肠癌病人最初都以为自己只是得了普通的痔疮。
殊不知,痔疮只是早期大肠癌的一个伪装。
什麼才算便泌?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最少的一种消化道常见症状。正常时,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许多患者的排便3次/周,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数量极少。
病因
一、器质性便秘
(一)结肠、直肠和肛门疾患:
1、良恶性肿瘤。
2、肠道感染性炎症:如阿米巴肠病、肠结核、结肠慈室炎等。
3、炎性肠病:克罗恩病、少数溃疡性结肠炎等。
4、肠系膜血管栓塞。
5、痔疮、肛裂、肠外肿物压迫、粘连性嵌顿疝。
6、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二)肠外感染性疾病:如腹膜炎、感染性*血症引起的肠麻痹及脱水。
(三)内分泌代谢性疾患: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钙血症,糖尿病,尿崩症等。
(四)肠道平滑肌病变:
1、肠道平滑肌无力:老年体弱、肺气肿。低钾性麻痹等。
2、肠道平滑肌痉挛:慢性铅中*、血冲附病等。
(五)神经系统病变:
截瘫、多发性神经根炎、昏迷、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二、功能性便秘
1、排便动力缺乏:如提肛肌、隔肌、腹壁肌无力,多次妊娠J胖或急剧消瘦等。
2、结肠痉挛:多数患者表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直肠排便反射迟钝或丧失:如排便环境不方便、经常对便意忽视,未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日久影响排便反射。常见于习惯性便秘。
4、其他:如进食过少或食品过精细,饮食中含纤维素不足,对结肠的运动缺乏刺激。
什麼是直腸癌?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手术的一个难题,也是手术方法上争论最多的一种疾病。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5岁左右。青年人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
一、病因
直肠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发病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直肠息肉也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目前基本公认的是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高,食物纤维摄入不足是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直肠癌多数无症状。
2、直肠癌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
3、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
4、肿瘤侵犯膀胱、尿道、阴道等周围脏器时出现尿路刺激症状、阴道流出粪液、骶部及会阴部疼痛、下肢水肿等。
如何分辨痔疮和直肠癌?
痔疮与直肠癌的初期发病非常相似,都有便秘、便血等症状,因此特别容易被混淆。但是痔疮远不及直肠癌严重,而大众缺乏对直肠癌的判断知识,如果因为拖延了最佳治疗日期导致病情恶化,其后果不堪设想。
痔疮与直肠癌如何区别
先从区别二者概念入手,痔疮是直肠下段和肛管的静脉充血、郁积,从而造成静脉的扩大和曲张,形成静脉团即称为痔,根据不同部位分为内、外痔。而直肠癌是发生于直肠的恶性肿瘤,80%-90%的直肠癌发生在直肠中下段,因此直肠指检能发现75%以上的直肠癌。
便血:痔疮的便血通常颜色鲜红而无粘液;而直肠癌的便血颜色多为暗红色,且常混有粘液或脓液。
排便感觉:痔疮的排便感觉是肛门有异物感、发胀,时常伴有胀痛感;直肠癌在排便时常有排不尽的感觉,而且还有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美国,大肠癌是高发癌症之一,也是主要的癌症杀手之一。虽然90%的大肠癌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年轻人的发病率近年也有所增长。在中国,大肠癌也已经成了高发癌症,而且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大肠癌年轻化,平均发病年龄要比欧美国家早十几年。
虽然大肠癌是高发癌症,但是很幸运,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筛查。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早期发现并能及时治疗,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很好。
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过度饮酒、过多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缺乏体力活动等,还跟家族史、遗传因素及其它肠道疾病等有关。
每个人的风险不同,平均来讲,大约每二十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可能会患大肠癌。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大肠癌,风险会增加两到三倍。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
大肠癌早期症状既不明显也不典型,非常容易被漏诊。
大肠癌的症状包括便血,黑便,排便习惯改变(突然便秘或腹泻,次数增多,排便不尽等),大便性状改变(变细变形等),腹胀腹痛,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体重减轻等。虽然网上有各种文章教你如何鉴别痔疮引起的便血和大肠癌引起的便血,最靠谱的还是去看医生,该做检查就做检查。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排便习惯也不同。所以,要知道自己的正常的状态,留心任何新的变化。
大肠癌是如何发生的?
引起大肠癌的准确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是绝大多数大肠癌最早只是一个小小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息肉是一种瘤状的组织增生,有很多种,有的不会发展为癌症(可以统称为良性息肉),有的可以发展成癌症(可以统称为癌前息肉)。
从癌前息肉开始,经历一些基因突变,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再发展到癌症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有家族史的病人发展会快一些。从早期癌症发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时间,其进展速度往往取决于癌症的恶性程度。
在50岁以上的人群里,大约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这种癌前息肉。筛查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癌前病变和比较小的早期癌症,及时手术。
什么时候开始筛查大肠癌?
过去二、三十年,美国大肠癌发病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得益于各种筛查手段的推广。从到年,在美国50岁到75岁的人群中,肠镜筛查率从19%上升到55%,同期,大肠癌发病率下降了30%。
年5月,美国癌症协会更新了大肠癌筛查指南。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开始筛查的年龄提前到45岁(原来是50岁)。
45-75岁的普通风险的人群:建议筛查,可以选择不同的筛查方法,各种方法筛查的频率不一样。比如肠镜每十年做一次。
76-85岁:根据病史,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跟你的医生商讨决定。
85岁以上:不建议筛查。
大肠癌的筛查方法
1.基于粪便的筛查方法:
-高度敏感的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每年一次。
-高度敏感的粪便潜血试验(gFOBT),每年一次。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每3年一次。
2.视觉检查结直肠的结构改变:
-大肠镜检查,每10年一次
-CT结肠成像,每5年一次
-活动乙状结肠镜检查(FSIG),每5年一次
一般来讲,肠镜检查依然是目前大肠癌筛查的最佳方法。肠镜直接有效,不仅可以直接检查肠道,同时还可以去除可疑的病变。
肠镜检查什么样呢?
准备工作:检查前一天,病人只吃流质食物而且要喝医生开的泻药来清洗肠道。这些准备很重要,清洗干净了,检查的时候医生才可以看得很清楚,才能发现那些细小的病变。
肠镜检查:简单讲,肠镜是一根细细的,柔软灵活的,带光的管子,末端有个小镜头。医生把它放进病人的肠道来检查有没有息肉或者其它异常变化。如果有,肠镜前端一个小小的装置会把病变组织切下来。
整个检查过程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切下来的组织要送病理医生做显微镜检查。虽然做肠镜的医生根据病变的形态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但是这些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最终要靠病理医生来确诊。
CT肠造影(CTColonography):CT影像检查,每五年做一次。
病人同样需要清理肠道,但不需要镇静剂或者麻醉。受分辨率所限,很小的病变可能看不出来。如果发现异常仍需要做肠镜。
直肠镜(FlexibleSigmoidoscopy):类似肠镜,但是只检查直肠和部分结肠。每五年做一次。病人需要简单的清理肠道,大部分时候不需要镇静剂或者麻醉。
粪便潜血检查(Guaiac-basedFecalOccultBloodTest,gFOBT)和粪便免疫化学检查(FecalImmunochemicalTest,FIT):都是基于粪便中血液的检查。病人无需清理肠道或者麻醉,按程序留取粪便送去检查即可。每年检查一次,如果检查结果阳性,需要做肠镜。
直肠癌的7类高危人群
大肠癌高发地区40岁以上有症状的人群;
过去曾罹患过大肠癌,并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
患过大肠息肉并曾经治疗过的人群;
有大肠癌或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有血吸虫性直肠肉芽肿患者;
胆囊切除术后的人群。
最後提醒:
如果发现自己便血、排便异常等症状,
医院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