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慢性腹泻病因,这几大因素你需要掌握!
如果某一天,患者自诉有慢性腹泻的症状时,你会以为他仅仅只是胃肠道出问题了吗?
慢性腹泻是一种以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病史超过3周或以长期反复发作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基础是因某些原因引起胃肠道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减少和(或)动力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稀薄(可含渗液),大便次数增加而引起腹泻。
慢性腹泻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其发病不仅只相关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分泌、转运等功能,涉及胃肠道和肌肉,其他还与相关神经(肠神经、中枢神经、自主神经等),脑肠调节肽等组织、系统及相应功能的疾病有关[1]。
除了常见的胃源性腹泻(如:胃癌、萎缩性胃炎等胃酸形成;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胃肠瘘管形成后倾倒综合症等)、肠源性腹泻(如: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等)、药源性腹泻、菌群失调等以外,其他很多疾病常以慢性腹泻为首发症状,特别容易被误诊,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其中以下几种慢性腹泻的致病根源,万万不可被忽视:
肝胆胰源性腹泻
1
肝源性腹泻
发病机制:
特点:
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无明显腹痛,粪质稀薄或水样,腹泻次数3至20次不等,粪便量g/d,无明显时间规律,无黏液脓血便。
肝病患者的腹泻大部分症状不严重而无特异性,少数患者腹泻则是肝脏疾病首诊的原因和主要症状,且由于肝脏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尤其在早期缺乏特异性,故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2]。
2
胰源性腹泻
发病机制:
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引起小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腹泻。
特点:
大便常表现为脂肪泻。
3
胆源性腹泻
发病机制:
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汁排泌障碍→肠中缺乏胆汁→40%的饮食脂肪不能被消化和吸收,而从大便排出,甚至引起脂肪泻[3]。
特点:
大便常表现为脂肪泻。
全身疾病引起的腹泻
1
糖尿病
发病机制:
特点:
顽固性腹泻,严重者呈水样,多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大便常规化验也无异常表现。腹泻常为间歇性,可与便秘交替出现。
2
甲状腺功能亢进
发病机制:
特点:
“三无”的特点:即大便无脓血、黏液;便前无腹痛;便后腹部无下坠感。
注意:
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不典型甲亢常以老年人和小孩多见,加上感染性腹泻的某些症状如低热、体重减轻等与甲亢的一些症状非常相似,难以做出早期诊断。
3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发病原因:
继发性:多因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肾上腺感染。
特发性:自身免疫因素引起肾上腺炎,导致肾上腺组织萎缩,是小儿阿迪森病最主要病因[4]。
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所致的肾上腺皮质损害→肾上腺皮质分泌不足→腹泻。
特点:
腹泻较为严重,为难治性水样便,并伴有呕吐和腹痛,较易引起脱水,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危象发生。
4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发病机制:
患儿出生后不久(多为出生后10天左右)出现难治性腹泻,稀水样便,量多,伴有拒食、呕吐、体重下降,很快出现严重的难以纠正的脱水(1-2天内),高血钾、低血钠、代谢性酸中*等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6]。
5
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和低钙血症
发病机制:
低血钙引起植物神经兴奋,使肠道平滑肌痉挛,导致腹泻。
特点:
大便次数增加,稀便或稀水便,每次大便量少,如无其他合并症,一般不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5],而主要表现低钙的症状,比如手足抽搐、喉痉挛等。
低钙血症较常见,而低钙血症引起的腹泻极少,原因可能为:
①临床上低钙易被发现并及时纠正,使血钙未能降至引起腹泻的水平;
②不同个体的胃肠道对低钙血症反应不同,某些特质个体才有腹泻症状;
③临床上被忽略[6]。
其他因素
食物不耐受
发病机制:
★特异性抗体IgG抗体检测对慢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巨幼细胞性贫血
发病机制:
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很多时候会被医生误诊为消化道系统问题,从而按照不正确的方式进行治疗,耽误患者正常诊疗时间。
情绪性腹泻
中医云:“若平时脾胃素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司,也可形成泄泻”。
发病机制:
心理因素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变化,影响胃肠系统,造成慢性腹泻。
其他肿瘤性疾病
包括血管活性肠肽(VIP)分泌性肿瘤和非VIP分泌性肿瘤。
(1)VIP分泌性肿瘤(如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肥大细胞瘤、非β细胞增生、甲状腺髓样瘤等):
发病机制:
血浆VIP升高引起儿童难治性水样便腹泻。
腹泻特征:
慢性、大量、水样便、低钾和碱中*综合征。
该类疾病以1-3岁发病最常见。初期易被误诊为一般感染、乳糖不耐受、婴儿慢性非特异性腹泻及肠易激惹综合征。稍后阶段,分泌性腹泻的特征、停止经口摄食仍顽固性腹泻、与婴儿营养状态不相称的腹部膨隆和生长停滞均提示本症。此类腹泻的另一特征是一旦肿瘤切除,腹泻即愈[8]。
(2)非VIP分泌性肿瘤:
治疗原则
一
原发病的治疗
二
对症治疗
1、纠正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给与营养支持;
3、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可用止泻药。
三
其他
微生物制剂能够对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起到调节和改善作用,发挥肠道菌群重建功能。
最后,为避免长期受慢性腹泻的折磨,了解以下几点日常保健也很重要: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不暴饮暴食,不贪食辛辣、生冷食品,少食多餐;
2、少油、少渣、低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
3、生活规律,避免疲劳、受凉,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4、适当开展活动锻炼,增强自身体质,经常进行一些腹部的保健按摩;
5、劳逸结合,心情舒畅,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6、选择一些健脾止泻的食物,如山药、苡仁、大枣、扁豆、大蒜、食醋等;
7、少吃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蜂蜜、香蕉、芝麻、麻油、花生仁等。
参考文献:
[1]董梅.肿瘤和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慢性腹泻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6,21(1):11-12.
[2]陈明锴,张静.肝源性腹泻[J].医学新知杂志,,26(2):79-81.
[3]陈忠华,何庆龄,陈杨.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胆囊结石胆囊炎30例分析[J].中华社区医师,8,21(24):25.
[4]NiemanLK.Dynamicevaluationofadrenalhypofunction[J].JEndocrinolInvest,3,26(7Suppol):74-82.
[5]高丽芳,陈光明,许慧娜,王承峰,聂晓晶.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1例[J].临床*医杂志,,40(30):-.
[6]潘文志,林宸东,高鑫,宿燕岗,葛均波.低钙血症引起顽固性腹泻一例[J].中华消化杂志,7,27(1):6.
[7]李冰,潘立阳,于森琛.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腹泻的相关性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1(19):.
[8]张*,刘东.慢性腹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9(30):-.
[9]叶冠男.慢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J].临床与实践,,13(18):23-24.
[10]戴小平.老年人甲亢性腹泻误诊3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9(16):-.
[11]尹于虎,王翱,安吉红,符世通.腹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6(26),:-.
以上转载自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聚迪商学院,打造自由企业家的摇篮!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