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痉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经常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恐是罪魁祸首而
TUhjnbcbe - 2021/1/22 11:22:00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在此向中国所有临床医学工作者致敬!!!

腹泻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俗称拉肚子。从病程上看,有的人一两天就好了,有的人1-2周也会好,这种腹泻称之为急性腹泻;而有的人会持续两三个月甚至更久或者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这种腹泻称之为慢性腹泻。无论是急性腹泻还是慢些腹泻都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即便如此腹泻还是会被很多年轻人忽略,更是不会被放在心上,只有当影响到工作生活的时候,才会采取措施。其实腹泻的危害不容忽视,突发的急性腹泻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而长期得不到治疗还会造成更严重的肠胃疾病。

据调查显示,全国约有多万人承受着慢性顽固性肠道疾病的困扰,每年有超过上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之多。如果长期腹泻而得不到治疗,可能会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抵抗力降低等诸多不良后果,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

突然出现肠道不适甚至腹泻

有的人说是水土不服

有的人说是温度变化

有的人认为是饮食不洁

......等等

但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告诉你

有一个经常被大家忽视的原因

可能才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肠道菌群

肠道微生态

人类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原虫等多种微生物,其所含微生物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80%,且以细菌为主,超过99%,将正常肠道内的这些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intestinalflora)。健康成人肠道内细菌总数约为个,是人体组织细胞总数的10倍,大约由属0多种细菌定植组成,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其中以厌氧菌为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已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而为数极少的致病菌为梭杆菌和葡萄球菌。正常人肠道内不同部位的菌群数量呈稳定状态,但各解剖部位之间差异较大。小肠内肠液流量大,将细菌在繁殖前便转运到远端回肠和结肠,故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主要菌种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远端回肠中,革兰阴性菌的数量开始增多,并超过革兰阳性菌,多为肠杆菌类和厌氧菌。通过回盲瓣,含菌量急剧增加,厌氧菌数量超过需氧菌的~倍,主要菌种为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在结肠中专性厌氧菌的数量甚至超过98%种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相互拮抗,相互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生理功能

1、代谢功能(1)结肠细菌可对食物残渣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进行发酵分解,产生可被结肠吸收利用的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促使肠道pH下降,有利于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其中丁酸被称为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并有预防和抑制结肠癌、抗炎、抗氧化、修复肠黏膜防御屏障、调节内脏敏感度和肠道运动功能的作用。(2)肠道细菌可产生多种代谢酶,主要有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裂解酶和转移酶等,在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药物的代谢反应中起重要作用。(3)肠细菌可通过分解蛋白质和尿素产生氨,并参与性激素的肝肠循环代谢。

2、肠黏膜保护作用肠道内各菌群互利共生、密集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微生物膜屏障,并通过与致病菌竞争肠道上皮细胞黏附位点、消耗肠道营养物质、产生细菌素等机制阻止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人侵、黏附和生长繁殖。

3、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肠黏膜固有层可分泌具有局部抗感染作用的sIgA,sIgA是肠黏膜体液免疫的重要抗体成分。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和乳酸双歧杆菌可通过改变肠道黏膜细胞因子的环境,促进IgA的合成和分泌。另有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可改善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促炎因子IL-12相关产物的变化,从而发挥抗炎效应。

4、提供营养肠道正常菌群可合成大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双歧杆菌可产生维生素B1、B2、B6、B12、叶酸、泛酸等多种维生素和各种氨基酸,大肠杆菌可产生维生素B1和维生素K。

肠道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主要包括:质的失调、量的失调和菌群移位。

(1)质的失调是指需氧菌和厌氧菌比例失调、耐药菌和敏感菌比例失调,原籍菌和外籍菌比例失调;

(2)量的失调分为三度:

I度失调:可逆的轻度失调,原因去除后能即可恢复。

II度失调:细菌比例严重失调,原因去除后仍不能恢复的失调。

III度失调:又称菌群交替症,是很严重的失调。

(3)菌群移位是指菌群寄生部位定向转移。如大肠杆菌由大肠转移到呼吸道或胆道。

肠道菌群与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很多疾病,这些疾病临床症状多少都伴随有肠道问题,典型就是腹泻,又称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如婴幼儿腹泻;成人腹泻,如急性肠炎、急性菌痢、慢性腹泻、慢性菌痢、溃疡性结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腹泻,可以说是把消化好的,还有没有消化的,还有消化液与益生菌一起拍了出来。对于人体的危害,不仅仅是营养水分的缺失,还有微量元素离子的流失,当然还有越发不平衡的肠道菌群!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一旦肠道菌群失衡了,就不会有充足的益生菌刺激肠道这个免疫器官了,这样就会让肠道的免疫细胞产生量大大减少,降低免疫力!免疫力下降,就意味着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大大减弱,这个时候人生病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如果肠道长期菌群失衡,就会引起慢性肠炎或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一旦患上这种疾病,那就很难治愈,需要长期使用益生菌进行调理了!

肠菌群失调导致腹泻的主要机制:

(1)正常情况下,肠道内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的某些细菌如双歧杆菌等,可竞争性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形成一层生物学屏障,从而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侵害。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致病菌及其释放的内*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分泌的局部抗感染性slgA含量降低,促使肠道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透过肠黏膜,通过激活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5-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多种活性物质,进而使平滑肌收缩增强、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的发生。Zyrek等研究发现,肠致病型大肠杆菌可抑制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0-2的表达,破坏肠黏膜屏障。

(2)健康生理状态下,因胃酸作用及小肠蠕动较强,细菌通常难以在此定植。萎缩性胃炎及长期应用抑酸剂时,因胃酸过低可造成结肠内菌群,主要为类杆菌、双歧杆菌、韦荣球菌、肠球菌及梭菌等厌氧菌上移至小肠定植,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SI-BO),又被视为肠道菌群失调的菌群横向转移。小肠内过度滋生的细菌通过发酵肠道底物产生氢气、甲烷、CO2等气体,可导致腹胀;同时还可使肠腔内结合胆汁酸盐水解生成的游离胆汁酸增多,而肠腔内缺乏胆盐,影响甘油单脂和脂肪酸的吸收,进而引起腹泻。而长期腹泻又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为因果。

腹泻的生态干预方案

目前临床上针对腹泻治疗的研究热点是使用微生态制剂。通过细菌培养及分子检测手段已经证实,采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改变成年人及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微生态制剂是由可调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宿主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共同制成的制剂,其可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它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3大类,其中益生菌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现临床上多采用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单联或多联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治疗腹泻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外源性补充肠道有益菌,恢复并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固有层slgA的分泌,进而参与免疫调节;同时投入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具有竞争营养和黏附受体、免疫清除、抗炎等作用,并可通过分泌细菌素抑制致病菌的定植。

另一个有效可行风险低的干预方式那就是饮食调理,影响肠道菌群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饮食,所以饮食干预肯定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会比较慢,操作起来会比较繁琐,而且没有明确的靶标。配方饮食也许是一个方向,但是这个配方的获得需要研究和数据的支撑。目前最靠谱的一个方式可能就是根据菌群检测情况并结合食物耐受信息,个性化定制菌群食谱。

目前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虽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许多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应用的微生态制剂种类繁多、各种微生态制剂研究的重复性、公认性低,需要更多的临床循证来支持。而且微生态制剂的联用与否、联用的种类、疗程、剂量等问题仍值得商榷。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选用甚至联合应用合理的微生态制剂,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临床探索和创新,为腹泻的诊治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果您认为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本文作者联系,我将尽快按照您的旨意办理。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常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恐是罪魁祸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