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袁老太,有冠心病、2型糖尿病病史多年。一天晚上,袁老太睡梦中被阵阵腹痛惊醒,随后拉了几次稀的大便,以为是“胃肠炎”,起身吃了几粒*连素。可重新睡下没多久,感觉腹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了,“感觉肚子里有双手在狠狠扯我的肠子”。第二天上厕所的时候,还拉出了粘稠的带血的大便。这下袁老太吓坏了,赶紧和家人到无锡二院急诊就诊,随后收入了消化内科病房。
入院后医生很快为袁老太安排了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袁老太的结肠肠壁广泛增厚伴周围水肿,最终行肠镜检查明确为缺血性肠病,经过活血等治疗后很快症状好转出院。
肠子上竟然也有血管?脑中风是因为脑子的血管被堵塞了。其实肠子的血管和大脑的血管一样,被堵塞了也会出问题,这就是肠中风。当肠子上的血管被堵塞时,结肠壁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就会引起肠道缺血,肠道“中风”的症状就出现了,肠子发生溃烂、坏死、出血,临床上也叫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症状与肠道血管堵塞程度有关,轻则腹痛、腹泻、便血,重则还会引发肠坏死、腹腔感染危及生命。
肠子上的血管堵塞啥症状?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的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
患者的症状与肠道血管堵塞程度有关,轻则腹痛、腹泻、便血,重则还会引发肠坏死、腹腔感染危及生命。哪些人容易得肠病?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普遍有动脉硬化的问题,如冠心病、高血压、某些全身性病变及血管病如糖尿病。他们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血栓,导致血流不畅、局部肠壁供血减少,甚至堵塞。
肠病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常见病因是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血管炎、微动脉痉挛和低血压等血管因素以及肠内压升高、细菌感染、外周病灶侵犯等。其中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较多见,占到发病人数的40%-50%,首发症状就是突发剧烈腹痛伴腹泻,可为血样便。临床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由于急性肠缺血临床无特异性表现,易与其他炎性或梗阻性病变相混淆,大多数病例直到肠坏死后才能诊断,误诊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缺血性肠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值得注意的是,缺血性肠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像袁老太这种突然出现的剧烈腹痛、腹泻、便血的情况就属于急性发作。此外,有些“肠中风”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患者的腹痛可能不是突然而来的,感觉也不是很明显,医院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肠腔狭窄、纤维化等现象,发展下去就有可能演变成肠坏死和肠梗阻。
腹痛、便血和腹泻是缺血性肠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腹痛程度轻重不一,急性者表现为剧烈腹痛,也会呈钝痛、隐痛,多为一过性,少为持续性疼痛,且腹痛部位不确定,缺乏特异性,左下腹和脐周痛多见,伴有明显便意。慢性者腹痛程度不一,有时候仅仅只表现为餐后腹痛,诊断时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与注意事项缺血性肠病治疗应以减轻肠道缺血损伤、促进修复为目的。慢性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大多可以进行微创介入治疗,恢复动脉血流、降低复发机会。
急性肠系膜缺血常需要及时进行动脉栓子摘除术、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及静脉取栓术等,争取恢复缺血肠管的血运,保留有生机的肠管。
尽管如此,急性肠系膜缺血经及时治疗的死亡率仍高达50%~80%。因此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持续加重的腹痛、腹泻,尤其是便血,按一般的胃肠炎治疗没有效果,就应该考虑缺血性肠病,医院就诊。
结肠镜检查最好在发病后48小时内进行,病变部位结肠黏膜充血、水肿,不规则大片或小片状出血及多处新鲜淤血斑、大小不等溃疡。
病变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多位于结肠脾区、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该处血供较差。病变部位与正常肠段分界清楚是缺血性肠的病重要特征。
早期诊断,早期扩血管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患者只需要经过药物或介入治疗就能痊愈,但如果已经发展到了肠道坏死、梗阻,就要动手术及时切除坏死的肠段了。
王小云:消化内科副主任从事消化内科专业近15年,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及结直肠早癌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在慢性肝病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基础研究方面开展多项科研工作。近年来发表SCI文章7篇,合计影响因子近25分,中华级文章5篇,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擅长消化内科常见病诊治及急危重症抢救,抢救成功率在96%,年内镜手术量在百台以上,并率先在院内开展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解决了很多晚期肿瘤患者营养问题。在医院工作期间,每年均评为先进工作者,医院改革创新奖,获得无锡二院国自然,省自然之最奖,并获得感动二院提名奖,同年研究论文《Interleukin10secretionbyCD5+BCellsinthepathogenesisofChronicHepatitisBvirusinfection》在美国DDW上行壁报展示;医院创新奖。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东院)、周五下午(南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