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历史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首见于《内经》,主要是对于肺与大肠经络之间络属关系的描述。如《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此即为,“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此即为。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此两条经脉经手过肺及至肠,将肺与肠相连接,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生理与病理方面互相影响。张仲景则把《内经》的理论应用于临床,《伤寒论》中所描述的阳明病实热、燥屎结于胃肠,出现腹满而喘、脉沉而喘满、喘冒不能卧等肺脏证情,使用承气辈成苦寒凉沉降之品,为实热开一下泄之路,腑通气利,肺热随之而泻。而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中提到:“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矢便利”,说明肺病咳嗽不已则循经下行,波及于肠。时至明代,《景岳全书》中则记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邪甚而易于大肠。”清代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提及:“大肠所以能传道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道。”肺气肃降,促进大肠传导,肺气布散津液,滋润大肠,大便得以通行。若肺气不足,推动无力,或气逆不降,都会导致便秘。从先秦至今,多年的历史传承可见,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古老的《*帝内经》开始,经历了中医的发展、传承,该理论应用日臻成熟,在肺系疾病和肠系疾病等多病种中得以广泛应用。的现代研究
诚如本文开头说过的,对一个复杂理论研究都是在对黑盒逐渐拆解和认知的过程。近年来,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工作,运用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临床诊治经验去探究这一理论。诸多证据表明肺与大肠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并提出了一些观点。1、组织胚胎学
组胚学的研究表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大多数器官均由原始消化管分化发育而来,并且这些器官的黏膜上皮、腺上皮和肺泡上皮均来自内胚层。这为肺与肠在发育过程中同源提供了组织学的证据。2、解剖结构联系
基于肺与大肠定位于呼吸系统和肠道的认识,众多学者以解剖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虽然肺与肠在空间位置相距较远,但两部分组织间可以直接相互联系,其间有大量的物质在管道组织中进行传递。如匡调元研究员认为当肺部炎性渗出物严重充塞肺泡腔时,血液中气体不易从肺排出,使其气体分压增高。此时,血液中溶解的气体和肠道内鼓胀着的气体必将向压力较低的肠道黏膜下层弥散,并可形成肠道气泡。而牛雨春教授则发现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可减轻失血-脂多糖致大鼠的急性肺损伤,这一发现表明肠系膜淋巴液在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可以认为是肺与肠道相互关联的一条途径。3、免疫联系
免疫系统在人体中起到防御、自稳和监视三大功能,在机体的病理生理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肺与大肠相表里机制中的重要因素。4、生理学影响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素储存库,生理功能完整地肠粘膜对肠道中的细菌和内*素构成屏障作用。同时胃肠道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由肠道分泌的物质可对肺产生影响。理论的应用
诚如开头所述,上海专家团队使用中药灌肠制剂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其实在十几年前SARS病*爆发的年代,国内学者就使用如葛根芩连汤等药物作用肠道以生津舒经,滋养筋脉,缓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最终达到治疗SARS的目的。运用理论可以从中医角度可以治疗如肺热移肠证、肺虚致肠腑失职、胃肠实热等疾病。而从西医角度,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灌肠法可以治疗肺部及周围脏腑疾病,如:COPD、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肺炎、急性肺损伤、脓*症、MODS和部分皮肤病。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拆解黑盒的阶段,其中的奥妙和经验较难用部分学说予以阐述,故现代医学已将微生态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方法引入对的研究中。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下降,大肠才能传到糟粕,大便得以通畅。二者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表面的互相联系上极为密切。科学的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如灌肠疗法可以有效地作用于脏腑达到治疗目的。参考资料:
1、郝京霞,张英谦,*波,等.肺与大肠相表里应用到肺疾病治疗中的理论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
2、李杰,程欣,贾钰华.肺与大肠相表里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02):-.
3、贾君君,陈旭,解秸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概况[J].中医药学报,,34(3):23-25.
4、王键,郜峦,邓勇."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史源流和发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
5、唐凌,李少滨,袁敏,etal.“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重型新型冠状病*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
『往期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