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校园
请戴口罩
学校防控疫情师生人人有责
戴口罩
少聚集
勤洗手
尊敬的家长:
您们好!
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幼儿园和小学是人员密集场所,孩子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为了保证孩子身体健康,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我们一起来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吧!
病原体:
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A16型(CoxA16)和肠道病*71型(EV71)最为常见。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从咽部排出病*,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疱疹液中含大量病*,破溃时病*即溢出。潜伏期3-6天,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隔离期两周,检疫期21天。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便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易感,成人亦有发病。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额等处为多。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发展迅速,可致死亡,但多数可以自愈。
病原体:
由流感病*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隔离期是退烧后24小时,接触者检疫日为最后一个病人发病后3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接触流感病*污染的日用品也可以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
诺如病*:
又称诺瓦克病*,诺如病*主要造成胃肠道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寒冷季节尤为多发。
特点:
传染性较强,接触、水源、食物、呼吸均可传播。
以群发为主,多发于幼儿园、学校等人群集中、密闭的场所。
儿童易感,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检出率为15%左右。
特效药及疫苗:目前尚无有效抗病*药物和疫苗。
自限性疾病:该病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两三天就会好转,愈后良好,因此不必过渡恐慌。
临床表现:
与其他病*性胃肠炎相似,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故也称为诺如病*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
感染主要原因有:
食用诺如病*污染的食物,饮用诺如病*污染的水或饮料;接触诺如病*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直接接触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共同用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等。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
传染源:
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易感人群: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
有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等表现,持续1天左右。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转为疱疹,然后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瘢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病原体:
腮腺炎病*
传染源:
腮腺炎病人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终身免疫。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流行性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一般愈后良好。
病原体:
麻疹病*
传染源:
麻疹病人
传播途径:
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一般情况下没有麻疹抗体的人,没有得过麻疹的人群,或者曾注射过麻疹疫苗,但目前体内没有了麻疹抗体的人。
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6~18天)。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结膜发炎、黏膜斑,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它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皮肤颜色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1.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及时为孩子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蛋、鱼以及肉类,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并适量补充水分。
2.在空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房屋每天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如果室内温度过高,空气干燥,可在暖气片上放湿毛巾,或在暖气旁放一盆清水。
3.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
4.注意保暖,根据温度适时增减衣物。
5.坚持让孩子去户外活动,天气冷可选择太阳光充足、风力较小的时候,但注意不要让孩子坐凉地。
6.如出现发热、咳嗦、皮疹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给孩子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7.如确诊传染性疾病,应根据医生建议在家休息,暂时不要上学;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并在相应传染性疾病隔离期、检疫期满后,医院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8.所有家庭成员与传染病患儿密切接触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并做好个人防护,近距离接触时,应戴口罩;直接接触患儿后,或处理患儿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及时使用消*剂消*双手。
9.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洗手;尽量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动水洗净。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家园联手,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
滁州市第一小学
.11.23
百年涵煦知行相循
滁州市第一小学
编辑:王宝德
审核:管以松蒋东
主办:滁州市第一小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进出校园
请戴口罩
学校防控疫情师生人人有责
戴口罩
少聚集
勤洗手
尊敬的家长:
您们好!
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幼儿园和小学是人员密集场所,孩子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为了保证孩子身体健康,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我们一起来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吧!
病原体:
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A16型(CoxA16)和肠道病*71型(EV71)最为常见。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从咽部排出病*,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疱疹液中含大量病*,破溃时病*即溢出。潜伏期3-6天,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隔离期两周,检疫期21天。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便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易感,成人亦有发病。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额等处为多。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发展迅速,可致死亡,但多数可以自愈。
病原体:
由流感病*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隔离期是退烧后24小时,接触者检疫日为最后一个病人发病后3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接触流感病*污染的日用品也可以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
诺如病*:
又称诺瓦克病*,诺如病*主要造成胃肠道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寒冷季节尤为多发。
特点:
传染性较强,接触、水源、食物、呼吸均可传播。
以群发为主,多发于幼儿园、学校等人群集中、密闭的场所。
儿童易感,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检出率为15%左右。
特效药及疫苗:目前尚无有效抗病*药物和疫苗。
自限性疾病:该病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两三天就会好转,愈后良好,因此不必过渡恐慌。
临床表现:
与其他病*性胃肠炎相似,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故也称为诺如病*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
感染主要原因有:
食用诺如病*污染的食物,饮用诺如病*污染的水或饮料;接触诺如病*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直接接触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共同用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等。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
传染源:
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易感人群: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
有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等表现,持续1天左右。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转为疱疹,然后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瘢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病原体:
腮腺炎病*
传染源:
腮腺炎病人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终身免疫。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流行性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一般愈后良好。
病原体:
麻疹病*
传染源:
麻疹病人
传播途径:
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一般情况下没有麻疹抗体的人,没有得过麻疹的人群,或者曾注射过麻疹疫苗,但目前体内没有了麻疹抗体的人。
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6~18天)。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结膜发炎、黏膜斑,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它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皮肤颜色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1.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及时为孩子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蛋、鱼以及肉类,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并适量补充水分。
2.在空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房屋每天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如果室内温度过高,空气干燥,可在暖气片上放湿毛巾,或在暖气旁放一盆清水。
3.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
4.注意保暖,根据温度适时增减衣物。
5.坚持让孩子去户外活动,天气冷可选择太阳光充足、风力较小的时候,但注意不要让孩子坐凉地。
6.如出现发热、咳嗦、皮疹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给孩子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7.如确诊传染性疾病,应根据医生建议在家休息,暂时不要上学;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并在相应传染性疾病隔离期、检疫期满后,医院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8.所有家庭成员与传染病患儿密切接触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并做好个人防护,近距离接触时,应戴口罩;直接接触患儿后,或处理患儿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及时使用消*剂消*双手。
9.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洗手;尽量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动水洗净。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家园联手,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
滁州市第一小学
.11.23
百年涵煦知行相循
滁州市第一小学
编辑:王宝德
审核:管以松蒋东
主办:滁州市第一小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