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胃肠肛肠外科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多起早期结肠癌病例,并完成我市第一例乙状结肠早癌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手术,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对此,专家提醒,定期内镜筛查是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关键。
这是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便血一年多,入医院胃肠肛肠外科。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显示距肛缘约18厘米处,可见一广基隆起性肿块,活检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在张五德主任带领下,科室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该患者适宜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经过相关检查后,决定为患者实施手术。在无痛麻醉下,经过注水、标记、切开、剥离、圈套切除、止血和钛夹封闭创面一系列操作,历时45分钟,1.8x1.0cm大小的肿瘤组织被完整切除。术中出血量少,经过5天左右的临床治疗,恢复良好,患者现已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结果: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伴头部浸润,送检基底部肌肉内未见癌。
据张五德主任介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能实现病变的一次性剥离,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最大限度的保持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好,避免了开腹手术所致的创伤痛苦大、费用高等缺点,已被作为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首选方法,并且地位等同于外科手术及放化疗,已成为欧美及日本主流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方法。
本次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汝州一院内镜下微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肠镜下,绝大多数息肉都可被切除,小于0.3-0.5cm的肠息肉可在门诊肠镜检查同时通过活检摘除、电热钳点灼切除。根据肠息肉大小、位置、是否有蒂可采用内镜下息肉电凝圈套摘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等技术进行切除,更大的息肉可能需要联合肠镜和腹腔镜“双镜”法切除。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性疾病大国,却长期陷于消化道疾病发现率低而死亡率高的困境。目前国际公认的对抗癌症最有效的方式还是“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不需要开刀,在内镜下切除病灶,治疗效果好。
消化道早癌5年存活率达80%-90%,中晚期只有30-40%。所以,40岁以上的人群和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应进行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应提前10年进行筛查。
胃肠肛肠外科诊治所用的电子纤维结肠镜具有放大作用,能清晰显示精细微小的病变,这为发现早期消化道癌变,内镜下精准切除肿瘤,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特别提示对于具有大便形态异常。大便往变细,变形,腹泻、排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肛门下坠、腹胀、腹痛的病人适宜行消化道早癌筛查,以免误认为痔疮等肛肠疾病而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胃肠肛肠外科是我院重点科室,是以胃结直肠肛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集医、教、研于一体综合发展的专业化科室。诊疗范围包括:微创治疗胃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直肠脱垂、痔瘘等肛肠疾病的外科疾病。尤以腹腔镜胃癌、腹腔镜结直肠癌低位、超低位保肛、腹腔镜腹壁疝的修补,内镜下消化道早癌筛查和切除为科室特色。
-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