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70岁的女性患者,因被诊断为“肠道早癌”,医院成功接受了微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该手术因血少、耗时短,患者术后不久即康复出院了。
据患者*奶奶(化名)回忆,自己有多年大便不成形的历史。但总以为是体质原因,几乎没当回事。直到后来开始出现血便症状,她自己也被吓住了,连忙在家人陪同下前医院进行诊治。
经过肠镜检查,医护人员在其乙状结肠处发现了约3公分左右“新生物”,呈菜花状,且表面有糜烂,病理提示为重度不典型增生,诊断为“结肠早癌”。
“医生,这该怎么办?”谈“癌”色变的*奶奶及家属们得诊断结果后,一下子蒙住了。医务人员为家属解释,原位癌是指没有突破基底膜的癌,它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也是早期的癌。但假如不管它,可能它就会发展为进展期的癌,可能出现一些转移,或者是进一步的一些病情的进展。
图:取出“新生物”,手术成功
消化科及内镜室医务人员根据*奶奶的病情,同时考虑其年龄较大,无法耐受外科手术,为其制定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微创术治疗方案。在麻醉科医师的大力协助和消化内科、内镜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医务人员在手术室为*奶奶实施ESD手术,并顺利完成放大胃镜精查、标记、注射、剥离、回收固定标本。
内镜室副主任程庚红告诉我们,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同时,ESD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减小复发机率等优点,现已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微创治疗手段。随着ESD手术的开展,不仅医院就医的种种困难,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还缩短住院时间,极大的方便了患者。
另外,程主任还提到,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占据癌症的“半壁江山”,发病率日益升高。而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常无症状,主要的诊断手段就是胃肠镜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定期做胃镜检查,由此可通过内镜下早发现早治疗,大程度减少疾病带来的身体、精神及经济损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