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痉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肠道菌群没照顾好,肥胖炎症癌症便会接
TUhjnbcbe - 2020/12/27 15:27:00
白癜风感恩回馈 http://www.tlmymy.com/

相信不少人都困惑,已经很严格地做到了”管住嘴,迈开腿“,却还是不能变得苗条起来,为什么?小加君今天给你答案,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调节体内的肠道菌群。

人类的肥胖和肠道菌群有什么关系,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减肥、保持身体健康?还不赶快来了解一下。


  人体微生物的研究是当今生物医学界最热门的话题。研究发现,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因素不仅仅是人体自身细胞和遗传基因,还与和人体共生的微生物菌群休戚相关。在细胞数量上,后者占人体细胞总数的90%,基因容量约是前者的倍。


  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运用大数据的方法研究肠道菌群,并破解了肠道细菌与某些重要疾病相关联的密码。他不仅亲身实践微生物疗法,成效卓著,还在努力将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成果推向商业化应用市场。因在肠道菌群研究上的突出成就,赵立平教授入选了年福布斯中国科技先锋。

1、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微生物


  每逢节日,我们总会被各种美食所诱惑,大快朵颐之时,殊不知肠道中的菌群正经历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平日被压制的“肥胖细菌”此刻揭竿而起,跃升为优势类群,而那些主导肠道营养均衡的菌群则被打压下去。所以即使一个短暂的假期,也能让平日在意自己体重的饮食男女胖好几圈。


  从分子机理上看,这是由于我们在大吃大喝的生活作息后,失调的肠道菌群“绑架”了人体的脂肪代谢基因。它们令消耗脂肪变得困难,合成脂肪活性提高,于是身体变得臃肿起来。


  在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家赵立平看来,人体可被看作是肠道微生物的恒温发酵罐,肠道中的丰富营养就是细菌生生不息的培养基。事实上,我们仅有1%的基因是来自于父母,剩下的99%则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即体表以及肠道中的菌群。目前已鉴定出来的肠道微生物大概余种,约占我们体重的1-3%。在数量上,肠道微生物也有绝对的优势,多的时候可达到人体细胞的10倍,但一般情况下,也至少与人体细胞数量相当。而最新估计为人体细胞的1.36倍左右。


  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微生物。这些滋生在我们体表或者体内的大量微生物,在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它们的排泄物或代谢物,不仅影响到它们自身的生存,同样也改变人体细胞的代谢、基因的表达。一旦肠道菌群失调,我们也会牵连其中,炎症、肥胖甚至癌症接踵而来。

2、调节肠道菌群减肥上了美国《科学》杂志


  调节肠道中的微生物可以控制体重?没错。赵立平表示,通过对分子机制的研究,就能知道什么菌能够致肥胖,利用什么样的条件能改变这种状态。健康的饮食可扶壮有益菌,通过其与有害菌群的竞争,将它们压制下去,从而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重新获得健康。


  早在年,美国《科学》杂志就刊登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赵立平通过自己设计的饮食疗法达到减肥目的的故事。赵立平一度体重从60公斤飙升至90公斤,看到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家杰弗里·戈登(JefferyGordon)发现小鼠的肥胖与肠道微生物有一定关系后,从年起开始食用一种包括了山药和苦瓜的食谱来调整自己的肠道菌群。经过两年的饮食疗法,他的体重减少了20公斤,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美国《科学》杂志对赵立平的报道)


  赵立平的减肥食谱,通过筛选最终选择了山药和苦瓜,因为山药中有很多人体不可消化吸收、但细菌能发酵利用的复杂碳水化合物,苦瓜中含有很多植物次生代谢物。试验证明,它们可调节肠道菌群,对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除了自身实验,赵立平还将这种食谱在其他人身上进行试验。年,他在太原进行了第一个临床试验。通过对名肥胖志愿者进行严格的膳食干预后,发现绝大多数志愿者的体重有了大幅降低,平均减少了7公斤。对他们肠道微生物进行监测发现,他们肠道产生内*素的有害菌减少了,有益细菌则不断增多。


  

3、找到全球第一例导致肥胖的病菌


  赵立平认为,戈登以及其他大多数学者并没有鉴定出哪种细菌在小鼠变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寻找关键的致病细菌比单纯的菌群研究更有意义。只有基于单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才能更好研究它们在我们身体致病的分子过程。


  年,赵立平及其团队找到了全球第一例肥胖致病菌:阴沟肠杆菌B29菌株。本来阴沟肠杆菌是一种可引起败血症的条件致病菌,而B29是阴沟肠杆菌里一个不能引起败血症的菌株。赵立平实验室发现这个细菌在一位体重超过公斤的志愿者肠道里成为优势菌,占到总量的30%。通过调整菌群的膳食,把这个菌压低到几乎检测不出的水平,志愿者的体重在23周里下降了51.4公斤,血糖、血脂、血压都回到正常范围。赵立平团队还把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里,第一次用单个细菌重现了肥胖、胰岛素分泌过量等症状。这是国际第一例依照科赫法则找到人体致胖的病菌。


  年,赵立平受邀在《自然综述·微生物》(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杂志上撰写文章。文章表示,首先要通过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寻找关键细菌种类;其次分离出这些功能菌,在无菌动物模型中复制疾病;最后阐明从肥胖致病菌定植到肠道,到疾病各种症状的出现之间的分子机制,这样三者合一,才是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探究肠道细菌在肥胖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策略。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如此复杂,显然凭借一个实验室的力量难以撼动这片人类认知的黑洞。年10月,赵立平与德国马普研究所NicoleDubilier教授,和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太平洋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教授McFall-Ngai在《自然》杂志撰文称,应启动一个“国际微生物组计划”(IMI),从而“搞清楚微生物如何影响人和地球的健康”。

4、肠道菌群没调好,炎症、肥胖、癌症都会来


  通常来说,肥胖者肠道的内*素含量较正常人更高一些,这些有*物质能够引起慢性炎症,导致胰岛素过量分泌,饥饿感不容易缓解,进食量不自觉间就增加了,肠道菌群失调会进一步加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肥胖就在所难免了。事实上,“肥胖和糖尿病的机理类似,只是细菌作用时间的长短、炎症引起的破坏程度不一样而已,它们都是炎症推动的慢性疾病。”赵立平表示,“肠道引起的炎症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管能力下降,很多肿瘤细胞于是伺机发展起来。”


  肠道引起的炎症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管能力下降,很多肿瘤细胞伺机发展。赵立平的一项研究在国际上最早发现,膳食结构是决定肠道菌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高脂饲料吃得越多的动物,肠道中的有害菌群就越多。比如,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里的一种能够引起炎症的细菌增多,肥胖的症状就越严重。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菌群与人体免疫系统失衡会导致炎症,并引发肥胖。年,时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的美国微生物学家MargaretMcFall-Ngai,在《自然》杂志(Nature)上撰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她认为免疫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对付感染,而是监管我们肠道的细菌,肠道微生物紧贴着肠道壁生长,免疫系统要时刻监管它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身体中每个免疫细胞,其中70-80个就在肠道中。肠道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免疫细胞,这是因为需要它们控制有害病菌生长,维持正常的菌群结构。如果免疫能力下降,或者是肠道中微生物失调,就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出现。通过改变肠道菌群,使得肠道中的有*代谢物下降,肠道内环境得到净化,免疫功能恢复,患病风险也会下降。


  对于我们人类健康来说,人体基因组只有与人体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友好合作,才能够抵御内在以及外在的敌人。然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在我们将一些致病菌杀死的同时,也杀死了肠道中的朋友。现代生活方式例如剖腹产的滥用和儿童膳食结构的失衡,正在从根本上动摇人类肠道菌群的结构,不仅会引起肥胖,同样也会引起很多慢性疾病。“通过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慢性病问题的本质,而且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为人类健康护航。”赵立平乐观地说。

(本文:综合自“福布斯中文网”和“知识分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肠道菌群没照顾好,肥胖炎症癌症便会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