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疾病,叫肠易激综合征,它是肠道自身的功能发生紊乱而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人体的肠道非常敏感。
当你紧张、生气、情绪激动时,可能会脸红,其实在脸红之前,肠道的表面已经先“红”了,只不过肠子变“红”我们看不到而已。
就是说肠道也能反映你的情绪变化,当人的精神长期处在压力的状态下时,内脏感觉神经会出现失常,导致肠道的功能发生紊乱。
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无论去到哪,都要先看一下厕所的位置,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此疾病认识有限,甚至对此疾病名称都很陌生,大部分患者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并且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
发病人群主要为中青年人群,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中青年居多,老年人初次发病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临床上,根据排便特点和粪便的性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便秘型少见,以腹泻型为主。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和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
1、胃肠动力学异常:结肠电生理研究显示,肠易激综合征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的慢波频率明显增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对各种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如进食、肠腔扩张、肠内容物以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过程。
2、内脏感觉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充气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胃肠道充盈扩张肠平滑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敏感性增强,易产生腹胀腹痛。
3、肠道感染治愈后: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及应用抗生素时间均有一定相关性。
4、因胃肠道激素:某些胃肠道肽类激素如缩胆囊素等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有关。
5、精神心理障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对应激反应更敏感和强烈。
二、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
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腹部不适,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有睡眠中痛醒者。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排便较急,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10余次,可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部分患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常伴腹胀、排便不净感,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和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一般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病程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
(1)症状在排便后改善;
(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
(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4)黏液便;
(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鉴别诊断:
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
其中要注意与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症鉴别。
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
对于存在警报症状的患者不应轻易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这些警报症状包括:
体重下降、持续性腹泻、夜间腹泻、粪便中带血、顽固性腹胀、贫血、低热等,特别是40岁以上出现新发症状者要高度警惕器质性疾病,应及时行结肠镜检查,才能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方可明确诊断。
四、预防与健康指导
1、功能性消化不良应注意保持精神愉快,特别在进食时不要生气、发怒或抑郁。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睡眠充足。
3、饮食宜多样化、富含营养易于消化。进食宜按时定量,不宜过饱,细嚼慢咽,进食时不宜过热过冷。
4、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酗酒、吸烟,勿食过酸、高脂肪、辛辣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增强胃肠运动功能。
6、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伤害的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