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痉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咨询师手记精神科药物,吃还是不吃
TUhjnbcbe - 2020/11/28 3:24:00
丰城3人上榜首富是他 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dl/33984.html

精神科药物,吃还是不吃?

也许你和很多人一样,长期遭受心理困扰,但出于各种顾虑,独自煎熬,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才能鼓起勇气到精神科门诊就诊。而医生可能会告知你有抑郁、双相、强迫、焦虑等等心理疾病,需要服用精神科药物,到这一步你说不定会立刻选择放弃,不能接受通过药物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能尝试吃了一段时间药物,觉得心理困扰减轻了,就不想再服药了,或是是觉得没效果,认为药物不能帮助自己也停药了,以至于没能让药物疗效最大化,心理疾病迟迟不愈,反复反作。

精神科药物听上去神秘又恐怖,遭受了太多误解,在这篇文章里,我想针对常见的误解做一些解释。为了便于撰写和理解,下文中,我将主要以抗抑郁药物作为代表来介绍精神科药物的作用。

精神科药物真的有用吗?

一小片药物下去能让我的心情变好,头脑清醒?

对于明确诊断的重性抑郁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说,服用精神科药物是对你有益的。(如果你只是自认为抑郁,那不算,需要精神专科医生的明确诊断。)

我想从药物的来源来回答这个问题。

以抗抑郁药为例,最早用于改善抑郁的药物,你猜是什么?

·可口可乐

最早的可口可乐配方里面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的成分,再加上糖、焦糖色素等。Coca-Cola这一名称就是古柯叶和可乐果的英文名的混合。古柯叶中含有可卡因,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可以提升心情,活跃思维,可乐果中含有咖啡因。而南美洲人至今仍喜欢咀嚼古柯叶,用于提神醒脑,治疗头痛等。

虽然现在的可口可乐里已经没有古柯叶成分,但原理是类似的,假如你喜欢用可乐、奶茶让自己心情好一点,那么使用抗抑郁药又有什么不可呢?

第一种真正的抗抑郁药同样出人意料。20世纪50年代,原本是二战过剩的火箭燃料合成物异烟酰异丙肼,最初用于治疗肺结核,只是结核没治好,病人们纷纷出现心情高涨,吃得香睡得香,之后此药逐渐用于临床治疗抑郁。

类似的故事不少,说不定你听说过西地那非(伟哥)的故事。它最初也是研制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但在临床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有改善性功能的作用,因此作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药品研发上市。但是,又是一个但是,在后来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此药具有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便又变成了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前段时间有质疑“伟哥”进医保的新闻,其实西地那非纳入医保的适应病种是肺动脉高压。

言归正传,最初的抗抑郁药和许多药物一样,通过误打误撞的方式发现意料之外的疗效。此后医学界发现异烟酰异丙肼能够抑制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分解,逐渐形成神经递质假说,并在此思路的指导下研制抗抑郁药。

目前一般认为抑郁与脑内缺乏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这种神经递质有关。5-羟色胺是一种传递快乐的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化学信使。

在我们成年人的大脑中,有大约八百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与大概个其他神经细胞相连,它们的连接之处就称为突触。

5-羟色胺就是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突出前膜分泌出来,到达突出间隙,然后与下一个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结合,发挥作用,传递快乐。如果神经之间的突触间隙缺乏5-羟色胺,你就不能感受到快乐情绪。因此,有一种改善抑郁的思路就是抑制5-羟色胺被突触后膜吸收分解,让它一直待在突触间隙中,不断刺激突出后膜,传递快乐信号。

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就是这种思路,抑制5-羟色胺被突触后膜分解。

当然,这是在理论上的作用,通过这种理论研制出来的药物,还要进行动物实验,通过之后再进行几期临床实验,就和现在正研制的抗新冠药物一样。

目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药物,都是经受了药物临床实验和实践的验证。并不是所有理论上有效的药物都能成功通过临床实验,很多会倒在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或在上市后副作用明显而退市。

有一类药物就是反复失败——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年期间,全球已有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中遭遇失败,仅有4药物成功上市,而这些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改变疾病进展。换言之,每37种药物中只有1种药物能获得成功,即临床成功率仅为2.7%。

相对而言,精神科药物已是幸运儿。

总之,包括抗抑郁药在内的各种抗精神病药物,都是能够明显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

2.也许我只是暂时的心情不好,等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不用服药。

上文说了,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是跟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做对比的,确实有一部分人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可以自行好转,但是对于总体人群而言,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是能够让心情恢复的更快。

况且,假如什么都不做,抑郁的自然病程大概是6~13个月,而使用抗抑郁药大概是三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是重性抑郁障碍却不愿意服药,有可能给自己耽搁掉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而服用抗抑郁药就会大大缩短这段时间。并且治疗开始得越早,病程缩短越显著。

此外,抑郁是有可能复发的。服用抗抑郁药物不但能改善当次的,还能够保护大脑,减少未来复发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服用足够长的时间(目前精神病学界把大部分精神疾病都视同慢性病,尤其是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监测与干预)。

3.我吃了一个星期的药物,觉得很不舒服,恶心、想吐、头疼等等,就停了。

你拿到精神科药物后或许会和其他人一样,首先就去看说明书,当看到里面的十几条副作用,心中便已打起了退堂鼓,等到服用药物确实感到不适之后就更加恐惧,不愿继续服用。

药物的确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精神科药物在改善神经递质功能的同时,也会对其他预想之外的神经、躯体功能造成影响。例如,肠道内部也有5-羟色胺受体,所以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副作用,出现呕吐腹泻、痉挛、烧心等等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情况可以把药物与饭同服,避免空腹,减少胃肠不适。

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失眠、神经过敏、烦躁等等,这是因为抗抑郁药物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激活,因此,服用药物之后出现失眠,就可把药物放在早晨服用。

而另一部分人可能会感受到镇静作用,服用药物之后感到昏昏欲睡,同样的,这时就应把药物放在晚上服用。

此外,药物还可能造成让人难以启齿的副作用,如性欲降低,勃起障碍等等。

就像尝试通过健康饮食来减肥时,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历一个逐渐适应清淡饮食的过程。服用精神科药物也会有一个逐步耐受的过程。大部分副作用可以通过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缓慢加量来改善,还可改用其他抗抑郁药,或加服用辅助药物来帮助减轻副作用等。

很多看精神科门诊的人,没有意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复诊,在看了一次门诊之后就不再去。

若是你决定去精神科就诊,可以树立这样的观念:找到某个让你感到信任的医生,了解ta的门诊时间,定期找ta复诊;在刚开始服用药物的时候,应当每周复诊,甚至一周两三次,逐步调整到最合适的药物剂量;如果出现严重的药物不适可以去询问医生,而不是从此就拒绝药物治疗。

4.我吃了几个星期的药物,为什么还没有起效?

抗抑郁药物有延迟起效的特性,一般来说2~4周会起效。反复服用药物之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敏感性降低,从而延迟起效。此外,长期服用SSRI抗抑郁药可以增强神经营养因子,使得突触生成、神经生成和神经元复原力增强。所以长期服用会更加有作用。

但如果你服用了3~4周之后疗效不明显,那就需要复诊调整抗抑郁药物的剂量或换药。

5.吃药又麻烦又丢人,这次心里问题发作的时候服药,等到病好了就停,要是后面再发作我再吃药。

合理的做法是,吃到病情好转,再继续服用几个月。

假如长期服药后觉得好转,直接粗暴地全部停用,例如感冒一样地头昏、头痛、乏力,感觉异常、失眠等等,很可能你会以为对药物“上瘾”了,不敢再服,但这其实是撤药反应,改成逐渐减量即可避免。

抑郁急性发作之后,应该治疗8–10周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症状减轻,之后根据病情、既往病史进行半年或以上的维持治疗,避免症状复燃,延缓未来发作的可能性。症状缓解后就停药的患者中,大约33%-56%会复燃,即再次回复到当次抑郁症状,延续当次发作。而进行维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7%-26%会复燃。

对药物总体荟萃分析结果现实,在治疗第8-24周,抗抑郁药治疗的效果仍持续显著优于安慰剂,提示抗抑郁药巩固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在半年的时间内,抗抑郁药仍可带来显著优于安慰剂的确凿获益。

除了当次疾病发作复燃,还有未来的复发可能性也会增加。

前面说了,很多精神疾病是慢性病程会反复发作,而每一次发作都会造成大脑形态的累积性改变,未来的发作可能更难治疗,病程更长更严重,不需要外界太多的刺激就会发作,还会导致记忆减退等等。科学家估计,在经历4次抑郁发作时,每次发作均会永久性丧失2%~3%的记忆功能。

而且精神疾病也会影响躯体疾病,例如重性抑郁障碍会损害女性骨小梁密度,造成髋部骨折概率增加,还会提高心血管、脑血管疾病风险等。

因此,希望你理解,即使是抑郁这种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在首次重度抑郁发作之后,也应当考虑长期维持治疗。有过三次或更多次严重抑郁发作的人,都应进行长期维持治疗,具体是否维持应当遵循医生的医嘱。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重性抑郁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只要认真服药就能好转呢?

目前抗抑郁药总体有效性在50-60%之间。是的,解释了这么多,结论却是只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有效。

人的大脑太复杂了,脑中的神经生理机制至今无法完全解释,只有一个个“假说”。精神疾病的产生机制不清楚,抗精神病药物的具体作用机理也只是推断和猜测。

很遗憾,目前现实就是这样,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告诉你药物能够治好你的全部困扰。只不过,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已经有无数的科学家、医疗人员、疾病亲历者的经验总结,也许这些总结可以帮助你少走一点点弯路。

如果你有其他关于精神科药物的疑问,可以留言,未来将会逐步解答。

参考文献:

Bauer,M.,Severus,E.,M?ller,H.J.,Young,A.H.,WFSBPTaskForceonUnipolarDepressiveDisorders().Pharmacologicaltreatmentofunipolardepressivedisorders:summaryofWFSBPguidelin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iatryinclinicalpractice,21(3),–.

HensslerJ,etal.Long-TermAcute-PhaseTreatmentWithAntidepressants,8WeeksandBeyond: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Trials.JClinPsychiatry.Jan3.

艾伦·F.沙,茨贝格,查尔斯·德巴蒂斯塔著,范静怡,张小梅,[美]张道龙译.临床精神药理学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奥多·斯坦恩.医院精神病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郝伟,陆林主编;李涛,刘金同,赵旭东,王高华副主编.精神病学第8版人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赵思家.《大脑通讯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

1
查看完整版本: 咨询师手记精神科药物,吃还是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