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真能吃辣!
在成都下面馆,面条端上桌前
桌上早有一盅鲜彤彤的辣子油提前候着
舀起两勺,往面上一浇
食物还没送入口之前
仿佛已经有了美味的底气
自古以来,蜀人就有“尚滋味,好(Hào)辛香”的评价。
多年前,辣椒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最终却独在四川扎下了根,成为霸占一方独特的“主味”。
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
辣椒不仅能养出水灵灵的“辣妹子”
更让爱上吃辣椒的四川人
几百年来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辣椒都被民间认为
能祛除“湿气”、预防关节炎
而近几年,国际科研更明确证实
辣椒能延长寿命,预防癌症
爱吃辣的人,果然健康不会太差哦~
常吃辣寿命长
这可是花了12年,
在48万人身上得出的结论……
不爱吃辣的人,常会搬出“怕上火”的理由,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证据表明辣椒会导致上火。
恰恰相反,适量吃辣能降低死亡风险的结论,却已经被权威医学杂志“盖章认定”——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研究结果,发现吃辣的人和不吃辣的人比起来,死亡风险最高可降低14%。
常吃辣的人,死于肿瘤、缺铁性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也更低,而且女性比男性更为明显。
而且进一步分析也表明,吃新鲜辣椒的人,因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导致死亡的风险往往会比吃干辣椒的人更低。
辣椒的好处在于辣
这真的不是废话
为什么吃辣椒有健康会有明显的好处?
首先,和许多蔬菜一样,辣椒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其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也很丰富。
但它还有一个独家的优势,就是它含有“辣椒素”。
严格说起来,“辣味”并不是由舌头上的味蕾感知到的味道,而是通过化学反应让口腔产生的一种“灼热”的感觉,这种反应就是由辣椒素刺激皮肤产生的。
好比你把糖放在胳膊上,胳膊并不会“尝”到甜味;但把辣椒放在胳膊上,胳膊仍然会感知到“火辣辣”。
一方面,这种灼热的刺激会促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使人感到轻松兴奋,产生吃辣后的“快感”,增加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驱寒增热,并改善疼痛、抑郁等;
另一方面,辣椒素和辣椒中的抗菌物质能够帮助我们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环境,从而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癌症罹患率,还有助于减肥。
小知识
我国也是最早将辣椒作为药物使用的国家之一,中医用辣椒治疗胃寒、风湿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辣椒素具有消炎、镇痛、麻醉和戒*等方面的功效,对带状疱疹后遣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牛皮癣、秃发等有疗效。
吃辣,还能抗癌!
“重口味”吃货可算有借口啦
通过对辣椒素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还发现了不少吃辣椒能防癌、治癌的间接证据:
●细胞实验表明胃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容易被辣椒素诱导凋亡。
●辣椒素还能够引起体外培养的人胰腺癌细胞的凋亡,且对正常的胰腺细胞没有影响。
●辣椒素还能够降低小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凡事总有个“但是”…
哪些人不该多吃辣?
虽然辣椒对人的健康有好处,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辣的。
有胃溃疡、食道炎、痔疮的人,孕妇、慢性肾病患者、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结石患者、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患者,以及阴虚火旺,经常便秘、长痤疮的人要慎吃。
另外,辣椒有祛湿的作用,北方人在春秋干燥的时候也要少吃。
辣凶了,怎么快速解辣?
别灌冰水了,连累胃太遭罪……
吃辣虽然爽,但一时辣得涕泗横流,不但难受而且失态。要想让舌头快速“冷却”,喝冰水或冷饮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不但不能快速解辣,还会让本来已经备受“火辣”刺激的胃部雪上加霜,肠胃处于充血状态,让再吃冰的食物进去,毛血管会立即收缩,会造成肠胃痉挛,造成伤害。
用下面这几个方法,辣味去得更快:
01
牛奶
辣椒素会紧紧地与味觉器官上的神经受体相结合,并且辣椒素为非水溶性物质,牛奶中的酪蛋白可以更好地和辣椒素结合,带走刺激,所以缓解辣味可以用牛奶,尤其是脱脂牛奶。
02
醋
加少许醋于食物里,可以减低辣味,刺激变小。
03
稀饭
吃麻辣火锅后,很多人觉得喝碗稀饭下肚很舒服。这是因为经过熬制的稀饭,里面的蛋白质已析出,多糖已被液解,胃肠比较容易吸收,一方面形成保护膜,另一方面及时补充水分,可冲淡肠胃里面辣椒残留的刺激成分。
04
不喝酒
吃辣时灌点冰啤酒,又爽又解辣?其实并不正确,因为酒精只会增强吸收辣椒素。
健康吃辣
还要注意这几条
1、根据季节适度食用
每个人对辣的适应能力都是固定的,根据各个季节的需求不同,造成的生理反应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夏天失水多,易燥热,吃辣身体更容易上火,因此在不同季节,吃辣的度需要调整。
2、警惕高油高盐等营养“陷阱”
虽然吃辣有好处,但川菜有时候却被人诟病“不健康”,这是因为川菜里不止有辣椒。
为了让辣椒变得更可口、更刺激,川菜往往用重油、重盐和其他刺激性的调料来搭配,一不小心就让人吃下了太多的热量和太多的盐分。
想想吃火锅时的油碟,久煮肉汤里的嘌呤……都是健康风险啊!
你爱吃辣吗?
在留言里举个手呗!
本文记者、编辑:王欢
资料引用:生物通
图片来源:R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