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画稿
Toppaintings
我们来讲讲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名字——弗朗西斯·培根。
当然不是“知识就是力量”那位。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二战后欧洲最独特的艺术狂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听起来,他有些行径似乎是个圣人:他对世俗的荣耀与金钱没有丝毫的留恋,曾干净利落的拒绝了英国皇室授予的骑士爵位和功绩勋章。“太老一套了,这些东西。”亦认为评论界、艺术界的地位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而对死亡亦持超脱的态度。“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尸体装入塑料袋,扔到垃圾桶里去。”这位艺术家曾这样对他的房东说。
但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并不这样认为,她对培根的评价是:“描绘恐怖图景的可怕男人”。
是的,这是一位毫不遮掩,大胆纵情的同性恋画家,在他的画中始终交织着性欲、变形和病态、扭曲、痉挛、肢解,而给观者以令人发憷的残忍”之感。对于二战后的人类而言,成千上万的人或战死沙场、平民百姓或死于轰炸、或死于疾病和饥饿、或惨遭屠杀,每一天面对着灾难性的新闻报道、集中营成堆而扭曲的尸体的图像,还有什么比这更真实呢?他以画笔,“思考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信仰本质、思考生命、生命现象、生命意义的问题、显示了战后人类面临的困境。"
《绘画,》
培根的绘画生涯开始于二战后,彼时独裁者和被肢解的尸体都是其油画主题。如年创作的《绘画,》中,艺术家把宗教受难与屠宰场、肉相混合,描写了巨头、独裁者的孤寂和恐怖景象,约翰·拉塞尔曾写道“没有脸孔的嘴对于任何一个在童年时代看到过墨索里尼新闻照片的人而言都是熟悉的”。血红的窗帘充满恐怖感与不安,分成两半的牛尸体形成一个大十字架的图案,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也并没有拯救人类从战争中解脱,神圣的十字架下,为了*治与金钱,世界成为了屠宰人类的屠宰场,不再具有永恒的救赎。
在培根近乎病态的歇斯底里世界里,这种感觉落归到了对于"肉"的再现和对暴力的抒发,如同德勒兹所言:"画家是屠夫,但他在这一屠宰场中,就像身处教堂之中。"
"我始终对于有关屠宰场和肉的画面很有感觉,对我来说,这些画面和耶稣受难的一切有紧密的关联。有些动物的摄影作品非常杰出,那是在它们被带出来宰杀的那一刻拍的,那死亡的气味。"
二战后人类如同牲口一般扭曲的尸体
在艺术描绘了上千年的或真实、或虚假的美之后,如人心般,丑恶的一面不该避而不谈,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人类展现了全部的丑恶后。
“那些像牲口般死去的人们,是谁为他们敲着丧钟?只有大炮的咆哮,只有枪弹的飞鸣,替他们把未读完的祷文朗诵”。
自画像
年,在他的传记电影《情迷画色》中,影片开头即交代了培根对于男性、对身体的迷恋。于是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乔治·戴尔,一位笨拙的小偷从屋顶上摔落下来,被画家抓了一个现行。“脱下你的衣服,”培根说道“现在你有两个选择,跟我上床,或者被警察带走。”
这一情景发生在年,这位英俊的小偷乔治·戴尔与54岁的培根开始了一段十年的同性恋情。
这也为培根的创作带来新的灵感,在他之后的作品中大量出现戴尔的形象,在受虐倾向和畸形的肉欲中迸发创作的激情,并开始意识到最丰富的创作主题来源于自己的身边、每日的生活。从年代早期开始,肖像画成为培根作品的核心,他将描绘的焦点对准了自己的密友和恋人。
《乔治·戴尔肖像》年以42,,英镑价格拍卖
“培根会被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吸引,”英国艺术史学家马丁·哈里森说,“戴尔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崇拜培根,就像一个宠物小狗——这也将他置于危险境地。”
而培根也如同他笔下的暴君、独裁者一般,掌控的双方的爱。他几乎决定了戴尔的一切:发型,衬衫的样式,戴尔在受到他召唤时才可以来拜访。这样互相折磨、互相伤害的感情对于艺术家而言是灵感的源泉,但对戴尔这个普通人而言,未免残酷至极。无力反抗的戴尔,他开始郁郁寡欢,沉溺在酗酒和*品之中。
培根和戴尔
年10月,培根在巴黎大皇宫举办大型展览,开幕式那天早上,人们在酒店房间里发现了死于药物过量的戴尔尸体。培根以专业的姿态完成了当天的准备工作,如同没有任何事发生一般,整晚和大家在一起,就像电影里那样。但当他回到和乔治生活的房间的时候,疲惫孤独的培根只能喃喃自语: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切都会发生,一切都会死去。
乔治戴尔肖像
戴尔的死摧毁了62岁的培根,他远离了以前的社交圈,画风也跟着转变。死亡成了创作常见的主题。
“戴尔三联画的流动形象,似乎是生命从他体内泄漏而出”。
弗朗西斯·培根画作《乔治·戴尔肖像三联习作》()成交价约万英镑
“真正的画家不是按照事物实际存在的样子来画它们,而是根据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来画它们。”
或许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们能寻找出那一丝脉络。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成长于英国,他的童年与父亲疏离。培根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被保姆抚养长大。他小时候身体很差,有哮喘病,对狗和马都严重过敏,经常需要服用吗啡来减轻过敏症状。他的家庭很动荡,小时候常常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两地搬家,他小时候十分害羞,但喜欢穿女装,说话也很女性化。这让他的父亲相当讨厌,常常让马夫用马鞭抽打他。
或许这个女装的形象才是培根真正的内心
严重的哮喘病阻碍了其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却也成为他走上艺术之路的契机。在他18岁那年,培根因为被父亲发现他穿着母亲的贴身衣物对着镜子骚首弄姿而被逐出家门。而他对暴力的理解也是源于童年的生活,他的父亲是一位驯马师,幼年的培根常常在*队中观看*事演习,从伦敦到柏林,一战与二战之间备战与暴力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培根的内心。
在被逐出家门后,培根在柏林呆了8周,而后,前往巴黎,在日薄西山的艺术之都参观美术馆,引发他对绘画的兴趣。
"我看到罗森伯格推出毕加索的画展,就在那一瞬间,我想,嗯,我也要试"画画了。"
年,他回到伦敦,20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先按照世俗的通路,在画室里用了二三年的时间使自己成为了所谓“二流的装饰画家”,他早期的绘画受到彼时如日中天的立体主义风格影响,不过都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一个无足轻重的小画家。随着二战爆发,战争抽干了参战国所有年轻人的鲜血,由于哮喘病不能服役,培根开始走向了专业绘画的道路。
《三幅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习作》4
二战结束后,5年,培根首次登场便震撼了英伦。他的《三幅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习作》在伦敦的拉斐尔画廊首次展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战争刚刚结束,欧洲主要参战国几乎都一片废墟,阴云密布被不安的气氛笼罩,悲观、消极的情绪在欧洲扩散。而培根画作中三个半人半兽的形象“绝望”的恰如其时。“培根作品中的精神恐慌在冲击力上既是情节剧般的,又是心理上的常常看似直接来源自二战后灾难性,新闻报道和集中营、大屠杀的视觉培根用一种当代预言家式的狂暴与创新,陈述了战后欧洲的绝望。”
上为委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下图为培根再创作
而培根的作品同时也有极强的来源性,你既能从其中看到战争的映射、毕加索的印象、对梵高、委拉斯凯兹的再创作,甚至迈布里奇等的摄影作品影响。比如这一副著名的对委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再创作,培根对这幅画非常着迷,甚至认为这是他见过的最伟大的肖像画之一,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对教皇的形象做了不断的改进,直到年才结束。这幅画的主色调是教皇专属的紫,画中的被委拉斯凯兹隐藏了的暴躁易怒充斥着画面,教皇坐在宝座上,隐匿在半透明的帘子后面,头部快速摇动,咆哮着几乎要冲破油画布。
或许正是这种每经受过学院式艺术教育的束缚,几乎全靠自学成才的他得以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性格。艺术批评家罗伯特?修斯曾这样写到:“培根是无可仿效的,任何对他刻意的模仿都只会让自己显得愚蠢。”“同样,你也无法忽视他。在这样一个图像化的时代,没有哪位画家能够像培根一样,用粗犷、犀利、具有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如此生动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的紧张与矛盾。”
而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在“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从没有过家庭的人,自然而然会将孤独与苦恼当做最喜欢表达的主题。在他的画面上最厂家您的便是一个可怖的、扭曲的、孤寂而痉挛着的肉体,如同在现代钢铁森林中挣扎的每一个人一样,一个难以名状的“食尸*”或是一个咆哮着的恶魔,它或坐或站在一个幽闭着的阴森的空间中,很像一个阴暗的单人牢房。
而大多数在观看培根的画时也会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压抑情绪,甚至被哪种咄咄逼人的情绪所影响,这种极端而强烈的负面情绪表达,是在以往的绘画传统中完全感受不到的。培根本人曾多次在采访中表明,他对照相式的写实绘画不感兴趣,想要做一些前人没有过的尝试。
Studyforabullfight,×50cm
"我就是一台搅拌机,目力所及,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被磨碎拌在一起"
但在他生前,即便是那个当代艺术爆发时代,他的风格还是太过于凶悍与扭曲了。起初他的画并不被同行和评论家看好,甚至直至他去世,他还对着朋友说自己一旦死去,所有的画都将一文不值。显然市场并不这样认为。
拍卖场上的《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
年,弗朗西斯·培根因心脏骤停,在西班牙马德里去世。在他死后,他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年,他的《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拍出了1.41亿美元的天价,一举超过蒙克的《呐喊》,刷新了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画室“马厩”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除
毛栗儿▏一个“有质(Pang)”的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