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罗马Ⅳ标准重磅来袭,关于IBS的篇章亮点满满。IBS是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病。几大更新亮点总结如下:
亮点1:罗马Ⅳ标准提出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脑-肠相互作用障碍的疾病,
亮点2:重新定义了IBS的诊断标准——病程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来反复出现腹痛,每周发作至少1天,并伴有下列特点中的至少2项:①与排便有关;②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伴随粪便形状改变。
亮点3:IBS亚型的分类标准:统计有症状大便的比例。
从罗马Ⅳ标准更新之后的要点来看,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也应意识到,IBS并不是一个单纯独立的疾病。罗马Ⅳ标准提出:IBS、功能性便秘(FC)、功能性腹泻(FDr)、功能性腹胀/膨胀不再作为特定的疾病来看待,它们有着与病理生理机制特征相联系的症状谱,只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数目、频度和严重度有差异。IBS患者存在腹痛,FC、FDr患者无腹痛,但他们都可能存在着腹胀、腹部膨胀,所以疾病之间,可能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演变。
基于罗马Ⅳ标准提出的脑肠互动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本期Frank将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IBS药物的治疗进展。
靶点1:病从口入——改善饮食习惯,提倡低FODMAP饮食
FODMAP饮食特指可发酵的橄榄油、单糖、双糖、多元醇的食物,大致包括以下几类:①果糖含量超过葡萄糖的水果:苹果,桃子,西瓜;②含有果聚糖的食物:洋葱,小葱,芦笋,洋蓟;③小麦制品:面包,面条,麦片,饼,饼干;④含山梨醇、乳糖的食物;⑤含棉籽糖的食物:豆类,小扁豆,卷心菜,抱子甘蓝。
IBS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这一类食物,这些食物会在结肠内发酵产物/产气,使得肠腔膨胀/肠动力改变,引起腹胀,腹部膨胀等不适。而低FODMAP饮食可以显著改善IBS患者腹痛、腹胀的症状。因此,IBS患者应该从管住自己的嘴做起。
靶点2:胃肠道痉挛/胃肠道动力障碍——适当使用解痉制剂及动力药
(1)胃肠道解痉剂——旧爱(匹维溴铵)and新宠(奥替溴铵)
腹痛是IBS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大部分都是因为胃肠道太过于娇气,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发生平滑肌痉挛。因此纠正胃肠道痉挛,适当使用解痉剂可显著改善IBS患者腹痛及总体生活质量。
针对胃肠道解痉剂的选择,在此就要为大家强烈推荐高度选择性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匹维溴铵。它不仅可以降低内脏高敏感,还可以高度选择性阻断肠道的钙离子通道,缓解平滑肌痉挛,而不影响心血管系统。
但是,一些IBS患者的胃肠返流可能由胆碱能介导,因此抗胆碱能药物更适合这类餐后腹部痉挛及大便稀软的IBS患者。目前新药奥替溴铵成为了新宠,他不仅兼具匹维溴铵的作用,还有抗胆碱能作用,为IBS患者的腹痛情况提供三重全面保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进入中国市场的怀抱。
(2)胃肠道动力药——分型论治是关键
IBS患者大多伴有胃肠动力改变,患者蠕动/食物传送加快(腹泻)或减慢(便秘),从而表现为IBS-D或IBS-C。
针对IBS-C患者,加快其胃肠道蠕动是关键,目前推荐的药物有:
①利那洛肽是一种鸟甘酸环化酶C激动剂,可刺激胃肠分泌及传送,显著增加患者排便次数,缓解腹痛情况。在动物试验中,利那洛肽还具有调节内脏敏感性的作用。因此,其被FDA及EMA批准用于IBS-C的治疗。
②鲁比前列酮是一种2型氯离子通道激活剂,可通过促进胃肠分泌和平滑肌运动,加快肠内容物的传送,缓解便秘症状。
针对IBS-D患者,减慢其胃肠道蠕动是关键,目前推荐的药物有:
体内95%的5-羟色胺(5-HT)受体分布于胃肠道,广泛参与胃肠运动及内脏敏感性调节;阿洛司琼是5-HT3受体拮抗剂,早年用于IBS-D的治疗(1mg),可缓解腹痛、不适等IBS症状,后因缺血性结肠炎广受争议;重新获批用于中重度IBS或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IBS患者(剂量0.5mg)。上市后的再次风险评估发现其有一定的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率(1.03/病人/年),但目前无致死病例。
靶点3:肠道微生态
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与肠壁中的免疫及神经末梢有密切联系。IBS患者通过脑肠轴及免疫激活可导致渗透性、神经敏感性及胃肠动力改变。因此适当使用非吸收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益生菌也成为主流治疗。
非吸收抗生素——利福昔明,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靶向作用于肠道,无系统吸收。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IBS-D。治疗2周后,可显著改善IBS的各种症状(尤其是腹胀),即便停药,疗效仍可持续数周。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当。
靶点4:精神心理因素——罗马Ⅳ标准重点强调的脑肠互动障碍
部分IBS患者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紧张,神经高度紧张,频繁出现痛觉高敏感,通过脑肠轴,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节胃肠动力。对中重度IBS病人,明显伴有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缓解腹痛、改善胃肠动力及抗抑郁治疗已经成为普遍的治疗措施。三环类抗抑郁制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以及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为治疗这一类IBS患者点亮了一盏明灯。
以上为基于罗马Ⅳ标准关于IBS的药物治疗进展,临床真正接诊IBS患者时,作为专科医生在用药方面需要把握以下两个维度:
①循序渐进用药法:用药应先从外周治疗,逐渐升级到中枢治疗。要先选择针对肠道本身的药物,再选择胃肠道调节剂,最终上升到中枢性药物的使用,要有阶梯及层次感。
②重在对症治疗:IBS并无器质性问题,但往往各种五花八门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重在对症处理,合理处置患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问题。
至此,Frank为大家解读了完了关于IBS的最新治疗进展。面对重磅来袭的罗马Ⅳ标准,我们要充分认知IBS也是一种脑肠互动障碍为病理生理基础的功能性肠病,要正确认识诊断及亚型分类的更新标准,基于新的认识,合理为患者选择恰当的药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敲黑板了,文末新增赞赏码,如果觉得写得好,请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