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痉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积极防控健康度夏
TUhjnbcbe - 2020/10/11 18:23:00

夏季到了,气温升高,蚊虫滋生,除了继续重点防护新冠肺炎,其他一些传染病也要注意提防。为了能保证幼儿的健康,一起来学习以下保健小常识吧。

夏季常见传染病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很强。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

儿童疱疹咽峡炎常见于1-7岁儿童,是由肠道病*引起的,夏季为高发季节。其主要传播途径除了粪-口途径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所以常常会引起同游玩的孩子一同发病。除了咽峡部疱疹外,常常伴有高热、咽痛、头痛、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等。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都能引起,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解便常常夹杂粘液、甚至脓血,便意急切,解便后又始终觉得没有解干净,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又因为这种疾病常常会因为食物源引起,常常还可以出现幼儿园、小学班级集体发病的情况。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由病*引起,经蚊虫传播,多见于夏秋季,常伴突发高热、恶心、意识障碍、惊厥、呕吐、嗜睡、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对乙脑最好的预防就是防蚊灭蚊,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传染性结膜炎

该病常常突然出现眼部烧灼感,疼痛、眼皮红肿、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双眼充血、甚至出现眼睑肿胀等。

传染性结膜炎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注意卫生是预防的重点。

水痘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其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预防夏季传染病的办法

1.打疫苗: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建议通过打疫苗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

3.勤清洁:经常打扫居室,常清洗、消*孩子使用的食具、玩具和其他物品。

4.勤通风: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又差的公共场所,家里每天要开窗通风。

5.勤观察:宝宝身体不适,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皮疹等传染病可疑症状,医院诊治,不要带病上课。

6.吃熟食:食物必须煮熟煮透,特别是生蚝之类的海产品,即食蔬菜彻底洗干净。

7.清积水:及时清理门前屋后的各种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

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松懈

目前,北京市新增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不容忽视,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需毫不松懈继续抓落实:

1.落实晨、午检:每日落实学生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及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如患传染性疾病,需隔离期满才能上学。

2.严格管理病例:学校员工或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皮疹、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早离岗离校居家休息,切勿带病上班(课)。

3.及时报告疫情: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要立即向当地疾控机构及相关行*部门报告。

4.加强开窗通风:加强教室、寝室、厨房、办公室等重点场所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注意清洁打扫,定期做好玩具、教室、公用活动区等的清洁消*、除四害等工作。

6.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打喷嚏要遮掩口鼻等。

7.加强“八闽健康码”推广应用,带动、帮助家人申请领用,做到全省“一码通行”。

让我们共同携手,用心呵护孩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积极防控健康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