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经常会碰到长期咳嗽的儿童来就诊,经询问咳嗽时间较长,一般1-2月,感觉治疗效果不好,咳嗽老是控制不住。医院疾控科唐智超副主任医师介绍,这种情况下,需要警惕是否得了百日咳。他指出一直以来,儿童接种的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接种了疫苗后,仍然有患百日咳的风险,各地均有百日咳病例的报告。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鲍特菌为需氧菌,该细菌对热及紫外线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干燥3—5小时均可灭活;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可有效灭菌。在干燥尘埃中能存活3天。对氯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和磺氨药有抵抗力。
百日咳为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出现在夏秋季。计划免疫前,中国百日咳每2~5年发生一次流行,计划免疫开展后百日咳发病大幅下降,流行周期不再明显。中国百日咳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的儿童,特别是<1岁的婴儿。
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例如咳嗽、打喷嚏,把病菌扩散到空气中,人们吸入带菌的飞沫而感染,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
它有哪些重点人群?
各年龄人群均可见百日咳发病,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有1岁以内婴儿的家庭,如家庭成员中出现持续咳嗽病例,应尽早就诊,且避免与婴儿密切接触。尤其对于部分沿袭旧风俗,孩子满12天、满月,亲戚朋友来看孩子,给孩子“剃头钱”、喝满月酒时,一定要注意,有持续咳嗽的人,自觉避免与婴儿密切接触。对于婴儿接种百日咳疫苗之前,避免与咳嗽人员接触。
需要强调一点:人群对百日咳普通敏感,婴幼儿更为敏感。无论是接种了百日咳疫苗,还是自然感染,均不能产生终生免疫。
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百日咳发病出现反弹,分析原因主要有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保护持久性有限、疫苗犹豫导致接种率下降、加强监测等多种因素。实际生活中,在医院门诊发现部分百日咳病人,以咳嗽为主,容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如果没有病原学检测方法,很难予以确诊。不管是医生还是家长,在孩子长时间咳嗽,而治疗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是否为百日咳,增加病原学监测。
它的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的百日咳病例,潜伏期5~21天,一般7~14天。全病程6~8周,临床病程可分为3期:卡他期、痉咳期及恢复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声音,咳嗽夜间加重,可伴有呕吐。
(一)卡他期
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这个时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
(二)痉咳期
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此期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一旦就医不及时,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肺炎最常见,其他可见肺动脉高压、百日咳脑病等。
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也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2~3周。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病例(1岁以内)、有免疫史或百日咳病史者,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其中婴儿病例感染后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易出现发绀、气促、呼吸暂停,甚至窒息,出现以上相关症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以免延误治疗。这也是儿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