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在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追悼会上,一位老农民撕心裂肺地喊出了百姓的心声:“焦书记啊,您是为了俺兰考活活累死的呀!”
临终之际,焦裕禄望着病床前的领导和群众,还在询问县里的工作和生产情况。
“沙封住了没?泡桐树栽活了多少棵?把盐碱地上收的麦穗拿来让我看一眼……”
焦书记虽然逝去几十年,但一个心中装着人民的父母官,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被誉为“最美奋斗者”的焦裕禄到底做了什么,能成为百大感动中国人物,能让兰考的老百姓数十年不忘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穷苦出身,走上革命道路
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于山东省博山县北崮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大帅们只知道抢粮抓夫,老百姓生活艰辛。
年,家乡大旱,农民种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10岁的焦裕禄不得不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咸菜贴补家用。
少年时期的焦裕禄就饱尝人间疾苦,因此,对万恶的旧社会他十分痛恨!
年,日本侵占山东。老百姓的日子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的父亲只能借地主家的钱财度日。
焦裕禄想减轻家中负担,就自己偷偷跑到黑煤窑当了小工。他挖一天煤,换来的仅仅是一个拳头大的橡子面窝头,别说是贴补家用了,就连自己都处于饥饿之中。
在最困难的时候,焦裕禄的父亲还是因为还不上债,让地主给逼得上吊死了。
父亲死后,家中的房子被地主强势霸占,焦裕禄一家只能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
有一天,正在大街上要饭的焦裕禄,被两个端着枪的鬼子兵抓了起来。当天夜里,他就被押上火车送到了抚顺煤窑作了一名苦力。
若干年后,当焦裕禄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还是愤恨不已:
在日本鬼子刺刀的威逼下,和我在同一个工棚中的23个中国人,每天要在煤窑里干16个小时以上的苦工。
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17个工友就被折磨致死。焦裕禄心里明白,日本鬼子没把中国人当人看,再这样下去,他也活不了。
于是,在一天夜里,他和几个工友冒险逃出了虎口。
大难不死,捡了一条命的焦裕禄一路南逃,最终来到了江苏。在这里,他给一个胡姓地主当了长工,好歹熬到了抗战胜利。
年,回到家乡的焦裕禄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参与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很快成了村里的民兵班长。
年,光荣入党的焦裕禄带领民兵打退了国民党还乡团的多次进攻,因功被组织任命为区武装部干事。
年,焦裕禄被调入南下工作队。当部队到达河南尉氏县彭店区时,他留下来投入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作中。
文武全才,投身地方建设
焦裕禄在彭店区广泛发动群众,相继建立了农会和民兵小队,这引起了当地国民党保安团长洪启龙的恐慌。
年3月,洪启龙带领手下多人,对彭店发动了突然袭击。
当时,村里民兵仅有15人,3支短枪,10支长枪。想要与敌人正面作战那是“以卵击石”,转移群众又来不及了,这该怎么办呢?
焦裕禄没有慌张,他把民兵和群众分成三部分,在敌人必经之路埋伏了起来。
当敌人走到距离只有几十米时,焦裕禄一声令下,十几支枪一轮齐射,把走在前面的敌人打倒好几个。
正在敌人惊慌之际,埋伏在树林和小山后面的群众趁机鼓噪高喊:“冲啊!抓活的!缴枪不杀!”
民团武装大多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们一听这声势,还以为遇到八路正规军的埋伏,还没看清形势,就吓得仓皇而逃。
年,淮海战役爆发。焦裕禄组织彭店担架队和运输队,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被授予“支前模范”锦旗一面。
年,焦裕禄从淮海战役前线调回尉氏县,被组织任命为专管剿匪除霸的副区长。上任伊始,他就带领群众镇压了恶贯满盈的地主黄老三。
从此,大营区的百姓消除了顾虑,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对区里的恶霸、土匪实施坚决打击,区里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好。
年,焦裕禄升为区长。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共青团书记等。
转调工业战线,成为行业能手
年,国家开始投入力量大搞经济建设。从无到有,这就需要大批优秀干部投身其中。
焦裕禄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离开了地方党政管理岗位,来到洛阳矿山机器厂。
因为他文化层次低,不懂科学技术,单凭热情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管理。因此,他申请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在学校期间,他废寝忘食,努力吸取科学知识,刻苦钻研专业技术。
年,焦裕禄学成回厂,担任生产车间的主任。
他经常亲自带领工人安装和调试先进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职工们都称焦主任是:“技术最棒的车间主任。”
焦裕禄也终于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转变成工业战线上的技术“红旗手”。
兰考大灾,临危受命
年,我国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兰考县的情形尤为严峻,风沙、内涝、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使当地群众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重重困难,焦裕禄被党组织委派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
焦裕禄接到调令,并没有退缩,反而信心十足地向党组织保证道:“把我放到兰考,是党组织对我的信任。不让兰考大变样,我决不离开!”
在焦裕禄看来,兰考有30多万人民群众,有90多万亩土地。只要不怨天尤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领群众使劲干,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为了统一领导干部们的思想意识,让大家伙心往一起使,加油使劲干,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焦裕禄召集起正在开会的干部来到了兰考火车站。
许多本县的灾民携家带口地挤在候车室里,正等着火车进站,他们仅仅希望能去一个吃上饭的地区……
焦裕禄痛心疾首地说:“你们看,他们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党把30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却让他们背井离乡,我们是有责任的,应该感到羞耻……”
此事过后,县委召开全体干部大会,抽调了个干部和技术员,下到乡村里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焦裕禄在会议上,作出指示:
1、干部必须深入到户,发现“无粮户”,立即救助。
2、深入检查农户饲养的家畜,做好防冻工作。
3、教导农民开展室内副业生产。
当时,焦裕禄肝病恶化,经常痛得满头大汗。同志们担心他来回奔波病情会加重,便劝他不要下乡了。
焦裕禄回了一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只有自己下乡体察民情,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说完就背着自己的口粮,出发了。
定“10不准”,县委书记榜样
自从入党以后,焦裕禄始终没有忘本。哪怕当了县委书记,他也常常卷着裤管和群众一起在田间劳作。
他穿的衣服,补了又补,总是舍不得换,他的爱人要给他买件新的,他却说:“跟群众比,咱穿得很好了。”
气得爱人不再给他补衣服,焦裕禄就自己拿起针线,学着补衣服。
有一天,焦裕禄发现儿子很晚才回家。便问他去哪里玩了,孩子说看戏去了。
“你哪来的钱买票?”
“检票的叔叔问我是谁?我说您是我爸,叔叔就让我进去了。”
焦裕禄听后很生气,他把妻子儿女都叫到面前批评了一顿,然后让儿子把票钱送到戏院。
有了这事提醒,焦裕禄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及其家属特殊化,这就是有名的“干部10不准”:不准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挥霍浪费;不准搞特殊化……
有了这“10不准”,领导干部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自己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兰考的面貌也逐渐往好的方向一直在前进。
年,正当焦裕禄带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三害做斗争时,他的病情却恶化了。
在开会时,焦裕禄会用左手按压作痛的肝部。痛得厉害时,他就顶在藤椅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坐的椅子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有人劝他放下工作,先疗养一段时间,他笑着回答:“我这个病欺软怕硬,只要压住它,就老实了。”
就这样,焦裕禄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当检查出肝癌晚期时,想救治已经来不及了……
死也要看到把沙治好,泡桐产业达60亿
在医院里,焦裕禄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可检查报告却宣布了他的死刑。
“肝癌晚期,皮下扩散”,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护士含泪给他注射止疼针。尽管痛得浑身痉挛,焦裕禄还是冲护士摆摆手说道:“不要在浪费在我身上了,省下来(药)留给需要的人吧!”
医院来探病,焦裕禄不谈自己的病情,先问工作。在同志们离开前,他颤抖地握住副书记的手,虚弱地嘱咐道:
“我们县闹灾荒,我死后,不要花钱办丧事。我恳求组织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活着没治好沙,死了也要看到把沙治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领导守在他的床前。焦裕禄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年5月14日,焦裕禄走完了光辉而灿烂的一生。
在焦书记死后,当工作人员整理他的遗物时,在枕头下发现了两本页面泛黄的旧书:《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如今兰考三害“内涝、风沙、盐碱”都得到了有效治理,焦书记曾经带领全县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已成了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至今还有6万多人从中受益。
相信焦书记泉下有知,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带着无比崇敬之情,看完了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从细节中收获了满满地感动,忍不住提笔写了这篇文章。
谨以此文,向人民的好书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