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爱啃书的初拾深耕乡土题材的贾平凹,向来有“文坛鬼才”之称,如他笔下《秦腔》《浮躁》等风格鲜明的作品,获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
在众多读者中,同为作家的三毛更是对贾平凹表现出无比的崇敬,称贾平凹为大师级的作家。
众所周知,三毛是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也是个柔情似水的作家;她笔下优美的《撒哈拉的故事》,至今是许多青年读者的最爱;但三毛生前,却极爱贾平凹的文字,光是他的长篇《浮躁》与中篇小说集《天狗》,就反复阅读了二十遍以上。
三毛的至情至性也让贾平凹由衷欣赏,还曾约定要带着三毛游玩古老秦地。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文坛作家且相知相惜的两人,却始终未曾谋面,所有的沟通全部建立在信件交流和作品互读上,这种令人羡慕的精神交流,也成为当今文坛的一段佳话。
可无奈的是:才华横溢的三毛最终在痛苦中选择了自缢身亡,让这段佳话草草终结;而就在三毛去世的11天后,悲痛不已的贾平凹却收到了三毛的来信,信件内容的真挚告白,更是让贾平凹痛哭流涕。
三毛是个如春风般自由的女子,生平最爱旅行和买书。
有次在香港书店,无意中看到了贾平凹的《浮躁》,从此便爱不释手;后来回到台湾,又在机缘巧合中,得到了贾平凹的作品集《天狗》。先后两次与贾平凹作品的相遇,让酷爱读书的三毛喜悦不已,从而也有了与贾平凹相识的油然期待。
年的4月份,三毛回到祖国探亲;途径陕西的她,本想去拜见这位敬仰的文学大师,可不知怎地,内心却有种“相见不如想念”的悲伤感;在这种复杂心情的包裹中,她只好邀请陕西文坛的孙聪先生,让对方详细讲讲有关贾平凹的故事,包括贾平凹的个头、为人,还有家庭。
当听到有关贾平凹的众多生活趣事时,三毛不住地感叹:
“在台湾许多人都喜欢平凹的书,但书店不易买到,您回去一定让平凹老师寄书给我;我很想见平凹,但又怕见了失望,所以我觉得在书中看他更有意思。”
当聊到以后可能再次来陕西游玩时,三毛还专门开玩笑:“我去找平凹,他的太太不会吃醋吧?会烧菜吗?”
这场对话后来被孙聪整理成文章《三毛谈陕西》,并在杂志社的安排下发表;但由于孙聪忙于编辑其他刊物,文章直到12月15日才正式发表。
看到这篇文章的贾平凹是诧异的,他先是为不曾听说三毛来陕西而感到懊悔,后又读完文章,为三毛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难抑激动。
在文章里,三毛完全是真情流露,将她与贾平凹的作品是如何结缘,她如何喜欢先生的作品描述得十分详细,并且请求孙聪先生转告贾平凹先生,说;“三毛女士认为您的作品很深沉,今后有新书劳烦邮寄一本。”
读罢文章,贾平凹感念于三毛的直率和坦荡,更为能得到她的理解而高兴。
就在看完文章后,孙聪也带着任务来到了家中;他先是事无巨细地向贾平凹传递了三毛女士的想法:
“三毛原本打算来拜访您的,可一下飞机她变了主意——她觉得没见面,双方通过作品想象对方,会产生美妙的神秘感,而一见面可能就没意思了。她想让这种神秘感保留更长的时间,所以此次就不前来拜访您了,希望您能理解。不过她说,将来一定找机会与您相会!”
转告完原话后,孙聪又将三毛委托转交的名片递给贾平凹,上面用钢笔写着:“平凹先生,您的忠实读者三毛。”
三毛的真诚彻底打动了不愿交际的贾平凹;送走孙聪后,贾平凹当天下午便带着4本书去了邮局,并且寄信给三毛,盼望三毛再次来西安。
“我盼望你明年能来西安,只要你愿冒险,不怕狼,不怕苦,能吃下粗饭,敢不讲卫生,我们就一块骑旧自行车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逛逛,吃地方小吃,看地方戏曲,参加婚丧嫁娶的活动,了解社会最基层的人事。”
书籍和信件是12月16日的下午寄走的;此后的贾平凹便怀着期盼和激动,耐心等待三毛的回信;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苦等二十天后,等来的并非是期盼的信件,而是一桩让人绝望的消息——
三毛自绝离世!
从大陆返回台湾不久后,三毛病倒了!
多年的流浪生涯,让她落下了不少宿疾;这次住院并非严重的病,但也需要进行手术。
但让所有人没有料到:半生流浪扛过大风大浪的三毛,竟然在办完住院手续后,选择了用自缢身亡的方式,告别了这48载的光锦年华;而那部放在她枕边的《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则成为了她生命中最后的陪伴。
年的1月4日,当三毛离世的消息得到证实后,巨大的哀伤笼罩了台北的天空。数不清的书迷为之长街痛哭。
而身在西安的贾平凹,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后,更是万分震惊。
他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这个噩耗的,甚至觉得这是一场性质恶劣的恶作剧。
“这一切都是讹传,说不定某一日三毛就再来到了西安……”
可是当铺天盖地的报纸、连续不断的广播都在争相报道这个噩耗时,甚至街头巷尾的人们在议论三毛离世的新闻时,贾平凹才从错愕的震惊转变为绝望的悲痛。
本来两人已经相约:等过段时间三毛的病好了,就去西安相见。
可无奈造化弄人:还未等两位文学大师正式相见,命运却从中作梗,让两人从此天人永隔,徒留万般的无奈相思,却再无谋面的缘。
特别是想到这位聪慧的女作家,还未收到自己寄去的书和信,贾平凹更是万般的悲痛和惋惜。
1月7日,他在悼念文章《哭三毛》中写出了自己的悲伤:
“三毛死了。我与三毛并不相识,但在将要相识的时候三毛死了。三毛托人带来口信嘱我寄几本我的新书给她。我刚刚将书寄去的时候,三毛死了。我邀请她来西安,陪她随心所欲地在黄土地上逛逛,信函她还未收到,三毛死了。三毛的死,对我是太突然了,我想三毛对于她的死也一定是突然,但是,就这么突然地三毛死了,死了……”
“许多人给我的电话,第一句都是:你知道吗,三毛死了!接着就沉默不语,这些人都是看到了《陕西日报》上的那篇文章而向我打电话的。我真诚地感谢着这些热爱三毛的读者,我为他们来向我表达对三毛死的痛惜感到荣幸,但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的时候就发呆,内心一片悲哀。”
由此可见,三毛的离世对贾平凹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
年的1月15日,是三毛离世的第11天。
这天的天气格外寒冷,可太阳却红得耀眼。
从医院检查完身体的贾平凹回到家中,看到妻子韩俊芳正焦急的在门口等待。
看到贾平凹的身影后,韩俊芳顿时泣不成声:
“老贾,她收到你的信了,她收到了!”
随后将手中的一封信小心翼翼地送到了贾平凹手中。
当贾平凹看到信件是来自台湾,并且地址末尾有“陈”字时,脑子突然一片空白。(三毛本名陈平)
当意识到这就是三毛的回信时,贾平凹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
他没有想到,更不敢去想,此生还会收到三毛的回信;虽然这封漂洋过海,承载变故的信件,已然成为了三毛的绝笔……
生死殊途,阴阳相隔!可这份信的出现,突然贾平凹真实地感受到:三毛是来过的,甚至是她的亡魂将这份信护送到了西安。
现将三毛信件主要内容抄录如下:
“现在时刻是西元年1月1日清晨2点。
下雨了。今年开笔的头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爱的大师。
恭恭敬敬地,感谢您的这支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虽然只看过两本您的大作,《天狗》与《浮躁》,可是反反复复,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于四十本书了。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您新赠给我的重礼,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是我极为看重的书籍。不寄我的书给您,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的书,不上您的书架,除非是友谊而不是文字……吃了止痛药才写这封信的,后天将住院开刀去了,一时里没法出远门,没法工作起码一年,有不大好的病。如果身子不那么累了,也许四五个月可以来西安,看看您吗?倒不必陪了游玩,只想跟您讲讲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当代大师——贾平凹。”
这份绝笔信的到来,犹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再度将贾平凹浓厚的悲伤提炼出来;也是因此,贾平凹再次写下悼文《再哭三毛》,以此作为永远的怀念。
在文章中,他这样写到:
“这是您给我的第一封信,也是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更是您四十八年里最后的一次笔墨,您竟在临死的时候没有忘记给我回信,您一定是要惦念着这封信的,那亡魂会护送着这封信到西安来了吧!”
“读着您的信,我的心在痉挛着,一月一日那是怎样的长夜啊,万家灯火的台北,下着雨,您孤独地在您的房间,吃着止疼片给我写信,写那么长的信,我禁不住就又哭了。你是世界上最具真情的人,在您这封绝笔信里,一如您的那些要长存于世的作品一样至情至诚,令我揪心裂肠的感动。”
读这篇文章是让人沉重的。
素未谋面的二人却通过文字,在我们的世界里活成了让人企羡的模样。看两人唯一的书信,与其说是书信,不如说是写在文坛上的一封情书,他们如恋人相敬如宾,更如知己惺惺相惜;而心与心的碰撞发出的声音,更是世间最美妙的音符。
只可惜,世事变故重生,如此感人至深的灵魂相交,却因觉得来日方长,最终人间再难得!
就如贾平凹后期的感叹:
“没能与三毛见面,给我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当初,她来西安,托朋友来见我,如果我当时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恳求与她相见,还是很有可能如愿的。可我当时觉得机会多的是,就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哪知世事无常,永远无法见到她了。”
不得不说: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有时间。
总以为岁月漫漫,有的是时间挥霍等待。总以为明天很多,很多事不必急于一时,很多人无需立刻相见。
可实际上呢?人生来来往往,又哪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
年底,贾平凹曾到鸣沙山的三毛衣冠冢,点上三支香烟,祭奠三毛,以此弥补与三毛此生未见的遗憾。
可以说:两人的相知相惜,都是源于被对方的才华所吸引,恰似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惺惺相惜,如果他们二人能够相见,估计三毛会与贾平凹穿梭在西安的古旧街巷,吃着西安地道的美食,谈着双方心中的憧憬与想象,交流着写文的心得吧!
对灵动洒脱的三毛来说:贾平凹是她难得的知己,是享誉文坛的大师,更是自己敬仰的才子;这番纯粹的仰慕和欣赏,虽然充满了遗憾,但也成为当代文坛中“相识何必曾相逢”的传奇佳话!
在三毛的绝笔信中,有段评价贾平凹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她这样说:
“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今生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霑,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对三毛的这段评价,我深以为然!
如果说岁月会腐蚀一个作家的创造力,那贾平凹大概是个特例。
在似水流年里,他是始终以笔尖记录时代的作家,更是真诚书写着属于自己传奇的鬼才;40多年的坚持,创作也早就成了他生命的本真状态。
作为和时代同步成长的作家,贾平凹的笔下既有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的精准记述和解读,也有对城市繁华和精神荒芜的深度思考;而那些将哀伤藏于喧嚣的经典作品,也成为无数读者的精神食粮。
就如三毛所说:“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
所以,也由衷将贾平凹的全新精选集《平凹的短小说》推荐给大家;里边包括《美穴地》《五魁》《白朗》等12篇经典短篇,其中很多短篇也曾被三毛赞誉不绝。
作为擅长乡土文学的“鬼才”,贾平凹在这些充满秦地风情的经典故事中,亦用犀利幽默的笔触,揭开了一个众生不愿面对的真相,那就是——
每个人都藏着三重属性:利益、欲望、情义;在它们的作用下,每个人都难逃想要成为什么人的艰巨选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不管你是想要品读真正的经典文学,还是想要从优秀作品中找到解密人性的钥匙,都可以看看这部精装版的《平凹的短小说》。
感兴趣的朋友,直接点击下方链接即可!
愿我们透过贾平凹的精粹作品集,更加看透这复杂多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