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春的艺术创作
的便捷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却也疏远了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络、电话联络,却不愿和身边的人沟通交流。王春的作品正是捕捉了当代都市人烦躁不安的精神状态,他敏感地察觉到这种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并对其加以定格、夸张,突出人们歇斯底里的焦虑感,使观者感同身受。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却变得冷漠、怀疑,我们日夜依赖的通讯工具似乎在为人类构筑出当代的巴别塔,当沟通变得愈发困难时,我们也应该放慢脚步,倾听彼此发自内心的真挚声音。民族风情回归淳朴田园除了对当代都市题材的关注外,王春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系列便是描绘少数民族生活和田园风情的作品。对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关注,不是猎奇,而是出于对纯真生活的向往,对民族传统的认知。王春介绍,每次回国,他都要到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间采风,王春表示:"相比浮躁的都市生活,我更向往质朴的田园乡间,在那里可以看到可贵的朴实、勤劳、善良,更能接近生命的本真。"《又下雨了》描绘出急雨欲来,3名少数民族妇女匆忙避雨的生活场景。画面中的云朵和背景的处理富有装饰主义色彩,构图错落有致,远、中、近景兼顾,人物动作在写实的基础上略带夸张,极具舞蹈感。3人的服饰各具特色,图案、花纹的处理细致入微,足见艺术家对人物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同样是对生活场景的描绘,《饼干》则侧重于表现温馨的母子亲情,襁褓中的孩子正在享受美味的饼干,身背孩子的母亲则面带微笑,充满慈爱地凝视着孩子,为母子俩撑伞的妇女身后是湖南乡间常见的小背篓,暖色调的背景进一步烘托出温馨祥和的气氛,洋溢着浓郁的醇厚爱意。不同于一些当代艺术家重视观念甚于技法,王春的艺术创作是将东西方人文精神融汇于同一画面中。学院艺术的深厚功底,美国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促成了王春艺术变革的成功。当油画技法回归到媒介本身时,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就变得更广阔,王春摆脱了某一种创作范式的局限,创造性地打破了油画与中国画的界限,让东西方的艺术语言与人文思想在同一画面上得以对话。(景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