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筋本是中医名词,又称抽筋,即肌肉痉挛:是一种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发作时有疼痛感。光州民间的一句俗语——纠筋头,不仅借用了中医的含义,还引申如下几种意思:
1、某人的行为偏执或做事一根筋。比如成语“南辕北辙”故事中驾车人的行为。
2、爱与人抬杠,得理不饶人,甚至有些胡搅蛮缠。比如《渔洋诗话》记载毛奇龄听有人夸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极妙,便反驳道:“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这位毛先生的行为。
3、表示斤斤计较,不大气还较真的人。例如:某人从潢川到信阳买车票。售票员告诉他要买1块钱的保险。这先生当时就急得叫起来:“凭啥多收我1块钱啦,不买了!”于是扭头出了售票大厅。
4、个人行为怪异,与周围其他人格格不入等。像《水浒传》中李逵这样的人。
关于俗语纠筋头的来历,在光州民间传说中来源于“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濉溪县)人,魏晋时期名士,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号称“竹林七贤”。他身高六尺,容貌很丑陋,崇尚老庄思想,蔑视礼法,嗜酒佯狂,醉心于泉林。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因无所作为而被罢官。然而,当时士大夫们都认为刘伶是贤者,并争先恐后地效仿他。
魏晋时期,弋阳郡(即现在的潢川)盛产醪酒。对于“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刘伶来说当然是个好去处,嗅着这酒香直奔而来。在弋阳,他整日驾着载有美酒的鹿车,毫无目的,四处游荡,且行且饮,好不自在。弋阳郡守当年与刘伶同僚,知道他在弋阳后,就想请他来郡衙为官。一天,郡守在浮光山设酒宴请刘伶,并召集当地士族达人作陪。一向嗜酒如命的刘伶当然不会错过喝酒的机会,如约而至。
酒宴上,刘伶酒酣之时自个披头散发,手舞足蹈,全然不顾宴席氛围和礼节。这份疯癫郡守可以理解,当年刘伶脱衣裸奔拒官之事他是见过的。不过等到他稍微清醒的时候还是表明了宴请之意。
刘伶听后,没有驳郡守面子当面拒绝,毕竟曾经一起为官。不过他还是委婉地说:“自从被朝廷罢官以后,我就爱上了喝酒,长年累月地喝犯了毛病,就是好纠筋。“
郡守听后,说:“纠筋乃小恙。成年之人,哪个腿脚没有纠筋过呢?纠筋之人无碍公差。“
刘伶说:“别人纠筋于腿脚,我纠筋于头。纠筋腿脚之人痛于肌肉,纠筋头就昏昏欲睡,沉迷玄道,无论东西,不明名教,岂不碍于公差?“
说完,刘伶也不打招呼就将剩余的醪酒倒进自己的酒壶里,驾鹿车离开浮光山,扬长而去。郡守看着渐行渐远的刘伶叹了一声:“真乃一纠筋头!“
至此,弋阳郡衙里戏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为“纠筋头“,随着这种衙门里的戏称传到民间,纠筋头的意思就越来越广。
如今在潢川,只要评价某人是纠筋头,更多的是强调其性格和行为,是褒是贬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也许是中性的,别人一听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