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不显著,研究其治疗方案是目前有待突破的难题之一。保守治疗相比于手术治疗存在风险小、副作用少、费用低等优势。
01什么是盘源性下腰痛?临床上盘源性下腰痛多源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
1、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相关学者认为下腰痛的产生主要源于退变、炎症、终板损伤等椎间盘内部变化,刺激腰部疼痛感受器的结果。临床上诊断盘源性下腰痛,常与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根性疼痛相区别。
盘源性下腰痛常表现为静态腰痛,其疼痛较为顽固,与地区、气候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由于高原地区气温变化较大,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寒冷气候下更易诱发盘源性下腰痛。
该病发生的年龄较其他慢性腰痛要相对年轻,致病率、致残率较高,同时多为中度以上疼痛,部分患者腰痛时间长达数十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社会成本高,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
2、影像学表现
区别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盘源性下腰痛多源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该慢性腰痛多认为是纤维化撕裂引起的炎症性改变,刺激腰椎间盘后缘痛觉神经的结果,故临床中腰椎间盘后缘的高信号影具有重要的影像学意义,是MRI判断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征象,研究发现HIZ可反应出下腰痛的严重程度。
腰椎CT可显示腰部椎间盘的钙化与骨化程度,临床中可通过CT扫描排除盘源性下腰痛。椎间盘造影术在临床中对于诊断盘源性下腰痛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以及操作繁琐的缺陷,因此各国学者致力于研究一种高效且准确的诊断方式,目前临床中诊断盘源性下腰痛需将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
02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结合患者个人体质及证型,进行治疗
1、单纯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治疗腰痛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下腰痛患者的针灸选穴应以局部腧穴和远端的五输穴为主,通过辨证思维,结合患者个人体质及证型,可适当配合温针灸、艾灸以祛寒邪,予火针以温通督阳,予刺络放血以散热祛瘀,同时可配合中药补虚泻实以取得更佳的疗效。
目前针刺手法众多,浮针区别于常规针刺,具有操作部位表浅、扫散范围广泛等特征,具备疏通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增强肌力的作用。采用浮针疗法选取双侧腰背部及四肢的腧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效果显著,与普通电针相对比。
浮针疗法针对腰部皮下浅筋膜处的痛点重点施治和扫散处理,对于气滞血瘀型下腰痛优势突出。针灸被证明具有改善腰椎间盘病变、减轻椎间盘内部的炎症反应、修复受损组织、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对于恢复腰椎功能效果显著。
2、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中药在治疗慢性下腰痛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其中追风透骨胶囊是一种由祛风湿、活血补血、祛风止痛等各种中药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存在缓解腰部疼痛、减轻腰部活动障碍等功效,主张治疗腰痛病可在口服追风透骨胶囊的基础上联合针灸。
共同发挥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研究证明相比于单纯口服该中医制剂,结合针刺方案后疗效更优越。目前研究表明盘源性下腰痛的存在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其中谐振频率可以反映椎间盘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因此消除炎症因子也是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一个方向,采用体位调整法联合温针灸治疗DLBP能有效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进而达到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的效果。此外刃针配合超声波、穴位注射结合针刺都在治疗DLBP上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银质针具有将热能传导到深部组织的优越性。充分应用银质针的这一优势,采用银质针联合“壮药包”熨烫治疗盘源性下腰痛,该疗法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及强壮筋骨的功效。
3、单纯推拿治疗
推拿作为治疗腰痛病的有效手段,在操作时通过渗透力量于深层,可达到疏通气血、松解痉挛、缓解疼痛的功效。推拿手法是一种注重经脉辨证的外治疗法,此外也重视疾病与气血、脏腑的联系。
推拿治疗腰痛病除了要重视腰背部的腧穴,腹压情况、腰腹肌的紧张度以及经络循行等应考虑入内,这种观念坚持了中医阴阳学说以及腹背阴阳配穴的针灸选穴原则,是对腰痛病治疗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因推拿治疗时间的不同,疼痛的缓解程度会有差异。
在操作部位、推拿的方向和用力大小均一样的前提下,相比于时间更长和更短的时间段,采用肘按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操作1分钟至1分30秒治疗效果最佳。重视杠杆整脊疗法的临床经验总结,该疗法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出发,在筋骨平衡理论、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治疗盘源性下腰痛,力求纠正脊柱整体的紊乱与失衡。
4、推拿结合其他疗法
已有研究证明,推拿手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有恢复脊柱内部平衡、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炎症反应等优势,结合热疗后,促进炎性介质的吸收、镇痛方面效果更佳。在推拿手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可利用热量促进机体对中药的吸收,中药温经活血、补肾壮骨的功效可优化椎间盘的局部循环,有效缓解腰部疼痛。
5、中药治疗
盘源性下腰痛的中医病因多与患者先天素体亏虚;肾气虚弱;外力伤害;感受风寒湿等有关。清代《医林改错》独创的活血化瘀类汤剂丰富了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为血瘀型腰痛病的治疗提供了临证经验。
研究发现该著作中的逐淤类、补气类方剂均具有阻止炎症反应发生、减缓椎间盘病变的功效,适宜于临床推广。其中“身痛逐瘀汤”作为腰痛病的临床常用方,多应用于血瘀型盘源性下腰痛,其作用机制为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理气行血,可提高患者的治疗率,改善生活质量。
结语: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标准尚未明确,目前针对该病的手术治疗方案众多,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治疗时应重视经络辨证、脏腑气血辨证以及病因的探索,以上思路既可以协助疾病的诊断,又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