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企业“大搬家”
沈阳工业企业“大搬家”如火如荼。继近三年成功搬迁百余家中小企业后,今年沈阳市加大了大中型企业搬迁的步伐。目前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等大型企业正在紧张搬迁,明年沈矿和沈重集团等也将搬迁,东药、沈化等大型企业也列入“十一五”期间搬迁计划。
沈阳如此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搬迁,历史空前。工业企业“大搬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搬迁重组不仅使企业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改变,实现资源重新整合和再造,对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沈鼓、沈阳机床搬迁正进行
近些天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路“沈西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核心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两张王牌——沈阳鼓风机集团和沈阳机床集团的搬迁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9月4日,前往采访。
走进90万平方米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新厂区,大型现代化厂房的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部分车间设备已投入生产运行。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搬迁指挥部总指挥孔跃龙向介绍,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从6月5日启动搬迁工作,目前已经搬过来600多台机械设备了,整个搬迁过程要搬运1650余台设备。
“现在搬迁过来的大部分设备已投入运行,逐步形成生产能力。主体搬迁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孔跃龙说。
此次沈鼓大搬迁,其搬迁设备之多、投入之大,都是沈鼓历史上空前的第一次。
尽管时间已过去了3个月,但沈鼓人依然清晰记得搬迁启动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沈鼓集团第一批搬迁的28台设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请您指示——”搬迁总指挥孔跃龙向总经理苏永强报告,当获得苏总那洪亮有力的“出发”指令时,伴随着“总攻”信号弹的腾空升起,2006年6月5日13时58分,这个时刻永远“定格”,沈鼓集团奏响了“走向辉煌”的新乐章。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是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大型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离心鼓风机的国有大型一类企业,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配套通用机械的国产化基地。
2004年5月,国家对沈阳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战略结构调整,推动沈鼓集团以品牌和管理优势与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
“在新的厂区,三家企业融合一起,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将使我们的资源更适合市场形势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在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百亿。”孔跃龙说。
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对生产是否有影响?孔跃龙向介绍,为了使整个集团搬迁平稳过渡,尽快形成生产力,搬迁之前集团采取了很多措施、方法,周密进行。比如,设备搬迁,从6月5日开始,分几批进行。第一批,生产上暂时可以停的设备;第二批,有两台设备的,搬走一台;最后实行整体搬迁。为了使搬迁尽小地影响生产,他们将任务量前提,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大部分工作量,给下半年搬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据了解,沈鼓集团此次搬迁的原则之一就是:以保证生产为核心,确保生产能力平衡、连续的原则。在企业搬迁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生产与搬迁的关系,在保证产品工序能力的情况下,对设备搬迁次序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搭配,保证设备在搬迁中保持一定的平衡。在编制设备搬迁计划前,做好了新设备培训验收计划、重大设备基础施工及预压工作计划、新设备安装调试计划等。整个搬迁工作,分三厂三个区域进行组织,按集团总体搬迁计划,分别制定各车间搬迁计划。根据原三厂各自分属设备数量和类型,确定工作量,统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后,依据先后顺序分别安排时间搬迁,最后在沈鼓集团新厂区完工验收。避免施工拆迁时工作的混乱,便于实施过程的统一管理。根据设备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搬迁工作的难度,按操作的难易程度选择有相应能力的施工队伍,来保证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集团详细制定了搬迁安全管理规定、资产搬迁的管理规定、设备搬迁的管理规定等有关细则,要求人员严格按此执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从8月初开始,拥有71年历史的万人大厂、创造了共和国多个第一的沈阳机床集团也开始向沈阳经济开发区“挺进”,搬迁预计将持续至年底。沈阳机床集团新厂区占地70余万平方米,搬迁后,将与沈阳鼓风机集团等大型企业共同组成沈阳数控机床产业工业园,从而将工业园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装备能力最强的数控车床、大型设备等生产制造基地,成为沈西工业走廊最重要的产业节点。
沈化、东药等大企业搬迁列入计划
明年沈重、沈矿两大装备制造企业整合后成立的北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将搬迁至沈阳经济开发区。
近日了解到,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药集团等大型企业也将在“十一五”期间搬迁,沈阳市目前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搬迁规划。
8月31日沈阳市安监局局长陈建智在《沈阳市安全生产条例》正式公布实施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考虑到沈化、东药这两家企业化工生产环节较多,因此将被搬迁到正在兴建中的沈西工业走廊的化工园区。预计整个园区可能达到30平方公里的面积,东北大学冶金高科技产业园区、钛合金工业园区和废金属再生利用园,都将成为这两个新企业的邻居。
环保部门称,随着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药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搬迁完毕,届时这些污染企业排放的水污染物浓度将由搬迁前的1000毫克/升降到搬迁后的300毫克/升,年排放的水污染物将削减8000吨。
此次大搬迁引入“环保”策略
不用再像原沈阳冶炼厂那样进行“刮土疗*”了,此次工业企业大搬迁,沈阳市环保部门新推出了搬迁企业环评。
目前,除了对原沈阳冶炼厂破产拆除后遗留土地污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处理要求并开始实施综合整治外,沈阳市环保部门还对沈鼓、沈阳机床、橡胶企业的搬迁提出了环评的要求。还将在指导沈化、东药搬迁中提出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指标要求。
对于新的工业园和开发区的建设,沈阳市环保部门也将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确保搬迁企业在增产的同时做好减污工作,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严格搬迁企业排放标准,提高企业现有的污染治理水平。同时,沈阳市将按照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搬迁企业今后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物耗、能耗先进水平。
沈阳市环保局副局长丁洪彦说,近年来,沈阳市一直在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对一些工业企业实施重组和搬迁。近3年来,沈阳市已成功搬迁170余家企业,它们大多已搬迁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高新区、大东汽车园区及道义开发区等地。目前,沈阳市在城市布局上,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工业模式到多功能现代城市的转换,基本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旅游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现代装备业制造区、中央商务区、中心居住区为骨架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格局。预计未来5年间,沈阳市将有很多大型企业搬迁出沈阳中心市区。随着这些大型企业的“组团”搬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企业搬迁后留下的大量土地。有的土地经过简单的整理后,很快可以得到再利用。而像原沈阳冶炼厂这样原来的重污染土地,就需要实施“刮土疗*”等生态地进行土壤、地下水及周围环境的综合治理后,才能得到再次利用。
据了解,今年,沈阳市环保局还将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发展地区的环境容量,为工业企业撤离城区打开通道。而企业搬迁后空出来的土地,也将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土地使用功能,为城市发展拓展环境容量。
反响:“工业大搬家”意义深远
老企业的新发展
重组、搬迁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搬迁改造、资产重组,使3家各自为战的老牌国企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合力。”沈鼓集团副总经理孔跃龙说。
据介绍,沈鼓集团重组前的鼓风机厂、水泵厂、气体压缩机厂,都是通用机械制造企业,分别是各自行业的国内排头兵。但和许多国有企业一样,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三家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相对单一,生产各自独立,这使得企业参与日益加剧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就显得力不从心。重组整合,将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沈阳市决定对三家企业进行重组,并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出了90万平方米的土地,从2004年8月开始建设新厂区,使企业拥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这次搬迁改造不是简单地把沈阳机床所属企业从甲地搬到乙地,而是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系统性改造。”沈阳机床集团有关负责人指出。这次搬迁改造,沈阳机床集团要实现两个目的:资源共享,能力提升;流程再造,承载沈阳机床“版本升级”。
有关专家认为,沈阳机床将从搬迁的过程中得到巨大收益,不但可以完成集团一系列战略重组工作,实现企业升级,还可以对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制造能力。
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
“工厂搬迁最大程度惠及的就是铁西的环境质量。”有人士指出。
现在铁西人活得越来越滋润了。没有呛人的气味了,污染企业越来越少了,花园小区越建越多了,商业、交通越来越便利了。
按照沈阳市*府的总体规划,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药集团等大企业迁出城区后,将使沈城的环境质量极大改观,附近居民将首先受益。
据沈阳市环保部门介绍,为完成“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的沈阳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沈阳市环保局根据全市环境容量、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同行业的发展水平,8月21日对东北制药总厂、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润雪花啤酒(辽宁)有限公司4家水污染物排放大户下达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明确企业在搬迁或改造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的控制限值,并强调本次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同时作为企业今后发展规划中环境保护方面的依据。
据了解,此次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上述两项指标4家企业2005年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的86%和52%,本次确定的控制指标相对于2005年分别削减5781.6吨/年和119.64吨/年,削减率达到65.04%和32.91%。其中东北制药总厂COD的年排放量由6180.7吨降至2223吨,削减了64.03%,而且排放浓度要控制在300毫克/升以下;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COD的年排放量由1763.4吨降至223.5吨,削减87.33%;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氨氮的年排放量由130.76吨降至62.13吨,削减52.49%;华润雪花啤酒(辽宁)有限公司COD的年排放量由459.4吨降至247.4吨,氨氮的年排放量由56.9吨降至37.11吨,分别削减46.15%和34.78%。
沈阳环保部门称,污染物排放大户历来是沈阳市环保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实施创模以来,对于这些排放大户始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的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转型向低污染、低消耗、低成本方向转化,在企业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企业注重过程控制,实现理性达标。同时加大企业末端治理力度,完善企业污水处理设施。
视点:沈阳装备制造业“升级”
国有企业的搬迁改造不是简单的位移和复制,而是要通过搬迁改造推动企业升级,在搬迁中“涅槃”,在搬迁中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空间和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的成套、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沈阳装备制造业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
从沈阳市经济委员会了解到,未来5年,沈阳装备制造业将以沈西工业走廊沈阳装备制造业园区为重点,集中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工业园区,打造一批高技术、高品质的产品,建设并成为公认的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沈阳装备制造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年均递增30%。其中:机械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汽车及零部件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5%;航空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5%。
据统计,2005年,沈阳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1293户,是2000年的2.6倍;实现工业总产值997.8亿元,是2000年的3.4倍;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4.4%,比2000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73.2亿元,是2000年的3.7倍;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3.1%,比2000年提高6.5个百分点。2006年1至7月份,沈阳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7.2亿元,增长36.5%,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45.7%。目前,沈阳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5路大*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一是以机床、沈鼓、沈重、沈矿等为代表的市属企业。二是以沈飞、黎明航发、机车车辆等为代表的中省直企业。三是以远大、三一重装、大明电工、昊诚电器、汇成电缆、北恒铜业等为代表的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四是以华晨宝马、上海通用北盛沈阳公司、沈阳维尔特重型隧道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公司、沈阳通用透平机械压缩机有限公司、沈阳通用电器黎明燃气轮机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GE风电设备等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企业。五是以铁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铸锻工业园、模具工业园、仪器仪表工业园、大明电气工业园、远大产业园、五金园、银丰铸造等代表的产业集群。
而指导思想上“三个重大转变”促进了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一,就是以更宽广的视野,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主要依靠本地企业、本地资源、本地资本,单一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向更大范围的运用外地资本、外国资本,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业企业落户沈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充实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实力重大转变。第二,由主要依靠传统产品抢占市场,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支撑,转向以培育高成长、高技术企业为发展方向,坚持不懈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内外竞争制高点的重大转变。第三,由追求规模和速度,以减少与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的“数字鸿沟”为主导,转向实施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空间和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骨干和核心企业,提高产业的成套、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大转变。
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工作中,沈阳主要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大力实施骨干企业重组改造提升。二是坚持不懈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自主知识产权,抢占竞争制高点。三是优化布局,拓展空间,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成套配套能力。按照“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工业四大空间布局,以西部铁西新区86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建设沈阳装备制造业园区,集中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四是全力推进开放,承担国内外产业转移,吸引国际装备制造业大企业落户沈阳。华晨宝马、上海通用北盛沈阳公司、沈阳维尔特重型隧道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公司、三一重装、沈阳通用透平机械压缩机有限公司、沈阳通用电器黎明燃气轮机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GE风电设备等一批引进企业脱颖而出。沈鼓集团与美国通用能源公司在油气领域压缩机维修、改造升级等方面实现了合资,将为石油天然气工业压缩机等提供系列服务;通过推动国有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沈重集团与德国维尔特成立了沈阳维尔特重型隧道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公司,使沈重集团在国内盾构机制造领域脱颖而出。沈飞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在2006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展上签订了冲8-Q400飞机主机身转包项目合同,转包生产冲8-Q400飞机的前机身、后机身、尾锥和舱门等大部件,是中国承接的最大的民机关键部件转包项目,为沈阳民用航空产业由转包生产向研发制造迈进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