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二代”被指“太嫩” 地产接力棒能否顺利相传?
高管的频繁流失不仅削弱企业竞争能力,更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更多的房企大佬倾向趁早培养家族接班人。
3月13日,富力地产董事长张力将旗下赴港上市的力量矿业能源公司控股权转让给其子张量;3月27日,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之女、执行董事杨惠妍被委任为董事局副主席;时隔不久,合生创展公布董事局主席朱孟依之女23岁的朱桔榕出任合生创展常务副总裁
近日,地产大亨 富二代 的集体接班事件,成为时下一个热门话题。
创一代 地产大佬步入 高龄
传位子女铸造家族企业
岁月不饶人,没人不服老。 创一代 地产大佬传位 房二代 最直接的客观原因之一廉颇老矣。在最新公布的2012年福布斯十大中国房地产富豪排行榜上,统计发现,除了碧桂园集团执行董事杨惠妍30岁以外,其他九位富豪(按排名):恒大许家印、龙湖地产吴亚*、万达(专题阅读)集团王健林(专题阅读)、SOHO中国张欣、新湖集团*伟、富华国际陈丽华、苏宁环球(000718,股吧)张桂平、富力地产张力、世纪金源*如论均在45岁以上;其中,3人已年过花甲,2人超过55岁。这意味着大多数中国内地地产大鳄即将或在不远的未来面临企业接班问题,而不少 创一代 地产大佬选择直接向子女交班,传承自己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铸造家族企业。
事实上,家族企业作为世界上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组织形态,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学者克林 盖尔西克认为 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到80%之间。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 。
而对于中国,家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就业压力很大的国家,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导的私营经济,对于解决就业压力,提高国民福利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房地产企业的家族化无可厚非,并且具有存在发展的基础。
规模化竞争引发核心人才抢夺
知名房企高管 跳槽率 达18%
地产大亨们把企业最终交给子女来打理,而没有选择职业经理人的操作模式,跟目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的转型有关。
据悉,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2011年房地产行业TOP10企业销售金额仅占到全国总量10.43%,而中国香港前十大开发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早已达80%,这意味着内地大型房企的垄断优势尚未形成。核心人才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未来房企间规模化的竞争必将继续引发对业内核心人才的激烈争夺。
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统计,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中国房地产业排名百强的标杆企业中高管离职人数达147人,平均每个月就有近6位知名企业高管离职。2011年,包括万科、招商、保利、万达、华润、中海等知名企业高管频繁离职,高层管理岗位的流动率达到18%,明显高于过去几年。
更为严重的是,离职高管大部分流向竞争对手。2010-2012年离职的高管中80%继续留在房地产行业,选择加盟其他企业,或者进行自主创业,仅有9%的高管转战家居、金融等其他行业。从流动去向看,大型房企中高管流向成长型房企担任更重要职务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2011年,就有3位知名房企高管先后加盟了重庆协信集团。同年,银泰置地(集团)仅从万达集团就挖走了4名高管,万科集团近两年损失了6位副总裁
显然,高管的频繁流失不仅削弱企业竞争能力,更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考虑到职业经理人模式可能存在的这层风险,更多的房企大佬倾向趁早培养家族接班人。
房二代 被指 太嫩
创一代 幕后仍执掌企业大印
地产界这轮80后 房二代 继位大潮也引发了业界各种质疑。然而,对于久经商战的地产大鳄来讲,早已谋划在胸,对子女的位置安排,并不意味自己的退出,步步为营只是为今后管理权杖的交接提前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
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位的 房二代 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大学,主修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经济学或金融学等专业,加上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经营耕作,并在更早年间便开始参与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像杨惠妍2005年加入碧桂园集团担任采购部经理,2006年12月即获委任为碧桂园执行董事,并兼任碧桂园集团若干成员公司的董事;时至今日,正式任命董事局副主席。朱孟依的掌上明珠朱桔榕,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2009年12月起便开始在合生担任总裁助理,分管公司财务、人力行*管理等方面工作。星河湾董事长*文仔长女负责材料采购工作;王健林儿子王思聪出任万达董事;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之职位将由长子郑家纯接任;朱树豪长子朱鼎健接手骏豪集团;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的儿子许世坛也开始频频露面,他负责住宅业务,而女儿许薇薇重点负责世茂旗下商业地产业务;合富辉煌集团董事长扶伟聪之子,扶而立已开始接任一些公司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