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赵丞智文:付洋
图片:摄图网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心理健康成熟的人,既能投入地爱,也能享受孤独。
——小婚家
英国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经说过一句话:
比较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的怀里孤独。
意思是既能投入地爱,也能享受孤独,不去控制对方。
想要拥有这种健康的伴侣关系,
一是要具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样才能窝在爱人的怀里;
二是人格独立,具有独处的能力,不害怕分离,这样才能享受独处。
01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建立亲密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不能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
比如,有些年轻人不谈感情,一见面就发生性关系。
性,其实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东西,应该在相爱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地发生。
性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两性关系亲密程度的标志。
但是,对于不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性就变成了和异性建立关系和连接的工具。
因为他不会沟通,也不会和人连接,就只能上床了。
但靠性来建立的关系是无法维系的,如同缘木求鱼,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寻找,就像吸*一样,吸的时候挺高兴,一结束就又进入空虚无聊的状态。
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来源于母婴关系。
温尼科特说,喂养从来就不是喂奶这么简单。
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在抱着婴儿喂奶时,会把乳房放到婴儿能找到的地方,然后脸微微朝下,放在婴儿一抬眼能看见的位置上,心里想着孩子,目光柔和地注视他,源源不断地将爱灌注给孩子。
爱,就是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心里,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惦记着。
婴儿吃奶的时候,不光吃还会往上看,其实他是在寻找。
第一次寻找,他发现了乳房,会认为这个乳房是被我创造出来的,有一种全能幻象的体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种体验非常重要,是他将来的自信心、果敢、上进心的基础。在两性关系上,他会相信自己能创造出一个爱人。
第二次寻找,是寻找妈妈的脸和眼睛,他要在妈妈的脸和眼睛里边看见自己。如果妈妈喂奶时是舒服、开心、放松的,婴儿就看见自己是舒服、柔和、安静的。如果妈妈愁眉苦脸,眼神抑郁迷茫,表情僵硬,婴儿看见的自己就是抑郁、不舒服的。被母爱灌注的婴儿和妈妈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长大后会自信、开心、阳光,愿意敞开心扉,拥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如果妈妈给了婴儿奶,却没有给他爱,那么孩子的心理就很可能停滞在喂养本能的阶段,找对象时只要物质,有奶就是娘。
一个男孩向女孩表白说:“我爱你!”女孩说:“你爱我?那你把10万块钱拍在这儿,我就信你!”男孩很受伤,觉得女孩太爱钱了,根本不值得自己爱。
但是,如果我们放下道德评判,认真回顾女孩的成长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女孩的爸爸在妈妈怀孕期间外遇了,妈妈虽然坚持用母乳喂养她,希望给女儿最好的营养,但是因为长期心情抑郁,所以没有能力给她爱,很少看她、抱她;爸爸只会用钱、礼物来向她表达感情。
所以,女孩对爱是完全没有感觉和概念的。
她不相信爱,也不相信人,只相信自己能看得见、留得住的东西,根本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她追求的是一种虚假的生活和关系,其实是一个虚假的人。
有的妈妈坚信所谓的科学喂养,着急按照时间喂奶,没有耐心等待婴儿自己去寻找发现乳房,直接把乳头塞进孩子的嘴里。
偶尔一两次没关系,但是如果这个动作重复次,就会对婴儿造成心理伤害。
尤其是在婴儿没有准备好吃奶,妈妈非要往他嘴里塞乳头,他感受到的是伤害和入侵,感觉这个世界是残酷的,是侵犯我的,继而拒绝亲密关系,拒绝这个世界。
这样的婴儿长大后,也会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在上半身表现为厌食症——我拒绝这个世界;在下半身表现为阴道痉挛——我不接受你,我拒绝亲密关系。
有的妈妈图省劲儿,喜欢躺在床上侧身喂奶。婴儿往往没有被妈妈抱在怀里,和妈妈是没有皮肤接触的。
如果妈妈身体有伤口,只能采取这种喂奶姿势,需要注意在其他时候多抱抱、亲吻和抚摸孩子。
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知道你小时候,我为什么爱抱你爱亲你,老是亲得你一脸口水?我怕你得皮肤饥渴症,得这病长大了的表现是冷漠和害羞,怕和别人亲密接触,一挨着皮肤就不自然,尴尬,汗毛倒竖,心里喜欢的人亲一口,拉一下手,也脸红,下意识抗拒……
这是有道理的,
如果妈妈和爸爸只让孩子吃饱喝足,却不抱孩子,不亲吻孩子,不满足孩子对皮肤接触的需求,孩子长大后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即使勉强建立,婚姻也会是一个灾难。
02
健康的亲密关系,
需要两个人是独立的
在温尼科特看来,
真正健康的伴侣关系,需要两个人是独立的。
独立至少包含两层意义,
一是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实现人格独立;二是有独处的能力,内心安宁,可以停下来放松。
人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发展任务,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都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来支持,好环境的代表人物就是妈妈。
妈妈要提供一个促进性的环境,去适应和满足婴儿的心理需求。
完成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孩子才会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如果前一阶段的任务没完成,就会遗留到下一个阶段,影响孩子的发展。
在婚姻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巨婴,
身体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但是心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男巨婴当不了丈夫和爸爸,女巨婴当不了妻子和妈妈,因为他们还觉得自己是小宝贝,一遇到问题就往自己的家里跑,每天下班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样的婚姻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弱国无外交,
如果夫妻俩的人格不独立,撑不起这个家时,别人肯定要来干涉内*。
婆婆也好,丈母娘也罢,当被别人介入的时候,小夫妻组建的新家庭就名存实亡了。
如果老人不仅帮忙带孩子、做家务,还给予经济援助,那新家庭的主权就没了。
完成心理发展任务的人,才能够承受孤独,享受独处。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一出生就面临孤独的状态,婴儿对孤独感是非常恐惧的,本能地渴望和人连接。
所以很多妈妈发现,只有把婴儿抱起来,他才肯吃奶。这是因为妈妈的怀抱让他减轻了对孤独的恐惧感,能够安静下来,食欲才出现了。
如果在婴儿时期没有一个促进性的环境,
没能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用各种方式来防御孤独,具体表现是拼命地找事做,而且停不下来。
著名影星张国荣就是如此,他曾经在电影《阿飞正传》中讲:
“我听人家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地飞呀飞呀,飞得累了便在风中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如同无脚鸟不停飞翔一样,张国荣用不停地工作来防御孤独空虚的恐惧感,内心无法安宁的状态,结局就是抑郁、崩溃和死亡。
在婚姻中,
我也发现有一批工作狂,
他们是年薪百万的社会精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学术地位,但是他们不能休息。独处时,总是觉得烦躁,睡不着觉,头疼,身体僵硬,过度疲劳,感觉浪费时间;不能和伴侣在一起,不能和孩子相伴。
如果生命不能安静地存在,其实作为一个人,他的精神生命没有活出来。
另一种常见的防御孤独的方式是唠叨。
唠叨,就是嘴停不下来。
有位妻子竟然一天给丈夫打了个电话,让丈夫崩溃离婚。唠叨的人其实是无法忍受孤独,害怕分离,所以拼命地想要和伴侣连接,但又连接不上。
不能安静独处的人,在性关系上往往也会出现问题。
婴儿吃奶满足的过程,是成人性爱的原型。
当婴儿在母爱的灌注和抱持下,美美地享受一顿大餐的时候,他是不断地吸吮,在有节律的动作中满足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需求。
然后,身体的兴奋状态慢慢地降下来,直到睡着,妈妈在一旁静静地陪伴。
在婚姻中,夫妻的性爱达到高潮之后,应该静静地待一会儿,享受生命中最安宁和美妙的时刻。
但是,很多人做完爱,要么走了,要么自己睡着了,要么着急去洗澡,要么马上打开电视……
总之必须要干点儿事让自己忙起来,无法享受这种宁静的状态,所以他们的性爱往往是机械运动,没什么好的感受。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写过一本书《孤独是种大自在》。
如果拥有独处的能力,孤独就变成了一种自在:我想休息的时候,随时可以停下来。我的内心放松,安然地享受当下。我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待着,检视我的历史,检视我今天做了什么,和我的内在进行对话,处理我的内在情绪。
03
心理健康,
伴侣关系才能健康
能建立亲密关系、人格独立、具有独处能力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意识。
现在,人们都很注意养生和健身,具有很强的身体健康意识,有时间去健身房,为什么不花点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