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痉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卫知识要知道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复制链接]

1#

Part8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是世界范围的问题,与其他任何一类疾病相比,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有害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危害最大的一类。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可分为三大类。

1、生物性因素

(1)细菌及其*素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最重要的致病物。包括①引起细菌性食物中*的病原菌: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②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如致痢疾的志贺菌,致霍乱的霍乱弧菌等。③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如炭疽杆菌,鼻疽杆菌,结核杆菌,布鲁司杆菌等,可通过其感染的食物进入人体而致病。

(2)寄生虫和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囊尾蚴、旋毛虫、弓形虫以及其他寄生虫。

(3)病*和立克次体:是婴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如轮状病*柯萨奇病*、埃可病*、腺病*、冠状病*、诺如病*、甲型肝炎病*、朊病*等。

(4)有*动物及其*素:河豚体内的河豚*素,某些海鱼体内的雪卡*素,还包括动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性物质,如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所形成的组胺。

(5)有*植物及其*素:果仁中的有*物质;苦杏仁及木薯中的氰苷类;粗制棉籽油中所含的*棉酚;四季豆中的皂素;鲜*花菜中的类秋水仙碱;马铃薯在储存时其芽眼处所产生的龙葵素;蔬菜不新鲜或低盐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等。

(6)真菌*素:包括*曲霉*素、伏马菌素、棕曲霉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醇、T-2*素以及展青霉*素等。

2、化学性因素

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不符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工具、容器、包括包装材料以及非法添加剂;有*有害化学物质如镉、铅、砷、偶氮化合物等;食物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化学物质,如反复高温加热油脂产生的油脂聚合物;烘烤或烟熏食物产生的多环芳烃类;食物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等。

3、物理性因素

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国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使用时,其废物不合理的排放及意外性的泄露,通过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污染食品,尤其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污染食品,引起人体慢性损害及远期的损伤效应。

细菌性食物中*

细菌性食物中*是指因摄入被致病性细菌或其*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细菌性植物食物中*是最常见的食物中*,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以沙门菌、变形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食物中*为主,其次为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

细菌性食物中*的分类分为感染型、*素型和混合型三类。

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葡萄球菌食物中*呕吐较明显,呕吐物含胆汁,有时带血和黏液,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且腹泻频繁,多为*色稀便和水样便。侵袭性(如沙门菌等)细菌引起的食物中*,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和黏液脓血便。

诊断:细菌性食物中*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析资料。

(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发病急,短时间内同时发病,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同一种有*食物的人群等特点,找到引起中*的食物。

(2)患者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和中*表现符合食物中*特有的临床特征。

(3)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食物或与中*食物有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样品进行检验的资料,包括对可疑食物、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等进行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菌型的分离鉴定、血清学凝集试验)。对怀疑细菌*素中*者,可通过动物实验检测细菌*素的存在。

(4)判定原则: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细菌学检验的食物中*,则按《食物中*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一)执行,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得出结论。

鉴别诊断:(1)非细菌性食物中*:食用有*动植物(发芽马铃薯、河豚或*草等)引起的食物中*的临床特征是潜伏期很短,一般不发热,以多次呕吐为主,腹痛、腹泻较少,但神经症状较明显,病死率较高。汞、砷引起食物中*时,主要表现为咽痛、充血、吐泻物中含血,经化学分析可确定病因。

(2)霍乱:霍乱的潜伏期最短6~8小时,也可长至2~3天不等,主要表现为剧烈的上吐下泻,大便呈水样,常伴有血液和黏液,有时会发生肌肉痉挛。由于过度地排出水分,常导致患者严重脱水当液体得不到补充时,病人便会死亡。通过粪便培养或涂片后经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找到霍乱弧菌,即可确诊。常伴有二代病例的出现。

(3)急性菌痢:一般呕吐较少,常有发热、里急后重,粪便多混有脓血,下腹部及左下腹部压痛明显,镜检发现粪便中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类便培养约半数有痢疾杆菌。

(4)病*性胃肠炎:临床上以急性小肠炎为特征,潜伏24~72小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腹泻,水样便或稀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破平衡紊乱。

处理原则:(1)现场处理:将患者进行分类,轻症在原单位集中治疗,医院或卫生机构治疗,及时收集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的检验工作,已明确病因。

(2)对症治疗:常用催吐、洗胃、导泻的方法,迅速排出*物,同时治疗腹痛腹泻,纠正酸中*和电解质紊乱,抢救呼吸衰竭。

(3)特殊治疗:对细菌性食物中*,通常无需应用抗菌药物,可以经对症治疗法治愈,对症状较重、考虑为感染性食物中*或侵袭性腹泻者,应及时选用抗菌药物,但对金*色葡萄球菌肠*素引起的中*,一般不用抗生素,以补液、调节饮食为主。对肉**素中*,应及早使用多价抗*素血清。

沙门菌食物中*:引起沙门菌食物中*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临床表现为潜伏期短,一般为4~48小时,长者可达72小时,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开始表现为头疼、恶心、食欲减退,随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泻。一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主要为水样便,少带有粘液或血,体温升高可达38~40℃,轻者3~4天症状消失,沙门菌食物中*有多种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其中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中*食品主要是海产食品,尤其以墨鱼、带鱼、*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如咸菜、腌渍的肉禽类食品。

症状表现为: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发病初期主要为腹部不适,尤其是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继之恶心、呕吐、腹泻,体温一般为37.7~39.5℃。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粪便多为水样、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重症病人可出现脱水、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病程3~4天,预后良好。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临床表现不一,可呈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李斯特菌食物中*:中*食品主要有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水产品、蔬菜及水果,尤以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制品,肉制品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侵袭型和腹泻型。侵袭型的潜伏期在2~6周。病人开始常有胃肠炎的症状,最明显的表现是败血症、脑膜炎、脑脊膜炎、发热,有时可引起心内膜炎。孕妇可出现流产、死胎等后果,幸存的婴儿则易患脑膜炎,导致智力缺陷或死亡,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则易出现败血症、脑膜炎。少数轻症病人仅有流感样表现。病死率高达20%~50%。腹泻型病人的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

大肠埃希菌食物中*:中*食品种类与沙门菌相同。临床表现因致病性埃希菌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急性胃肠炎型主要由肠产*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易感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和旅游者。潜伏期一般为10~15小时,短者6小时,长者72小时。临床症状为米水样腹泻、腹痛、恶心、体温可达38~40℃。2.急性菌痢型主要由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潜伏期一般为48~72小时,主要表现为血便或脓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发热。病程1~2周。3.出血性肠炎型主要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潜伏期般为3~4天,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腹泻、先水便后血便。病程10天左右,病死率为3%~5%,老人、儿童多见。

变形杆菌食物中*:中*种类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以及内脏的熟制品。潜伏期一般为12~16小时,短者1~3小时,长者60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头晕、头痛、乏力、脐周边阵发性剧烈绞痛。腹泻物为水样便,常伴有黏液,恶臭,一日数次。体温一般在37.8~40℃,但多在39℃以下。发病率较高,一般为50%~80%。病程较短为1~3天,多数在24小时内恢复,一般预后良好。

金*色葡萄球菌食物中*:引起中*的食品种类很多,主要是营养丰富且含水分较多的食品,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其次为熟肉类,偶见鱼类及其制品、蛋制品,近年来有熟鸡、鸭制品引起的食物中*事件增多。

临床症状:发病急骤,潜伏期短,一般为2~5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等,以呕吐最为显著。呕吐物常含胆汁,或含血及黏液。剧烈吐泻可导致虚脱、肌痉挛及严重失水。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病程较短,一般在数小时至1~2天内迅速恢复,很少死亡。发病率为30%左右。儿童对肠*素比成人更为敏感,故其发病率较成人高,病情也较成人重。

肉*梭菌食物中*:引起中*的食品种类因地区和饮食习惯的不同而有异,国内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为多见,如臭豆腐、肉酱、面酱等,在*察布查尔地区引起中*的食品多为家庭自制谷类或豆类发酵食品,在青海,主要以为越冬密封保存的肉制品。在日本,90%以上的肉*梭菌食物中*由家庭自制的鱼和鱼类制品引起。欧洲各国中*食物多为火腿、腊肠以及其他肉类制品。美国主要以为家庭自制的蔬菜、水果罐头、水产品及肉、乳制品。

临床症状: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一般为12~48小时,短者6小时,长者8~10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临床特征表现为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走路不稳,以后逐渐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神经麻痹症状。重症患者则首先表现为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30%~70%,多发生在中*后的4~8天。国内由于广泛采用多价抗肉**素血清治疗本病,病死率已降至10%以下。病人经治疗可于4~10天恢复,一般无后遗症。

婴儿肉*中*:主要症状为便秘、头颈部肌肉软弱、吮吸无力、吞咽困难、眼脸下垂、全身肌张力减退,可持续8周以上。大多数在1~3个月自然恢复,重症者可因呼吸麻痹猝死。

志贺菌食物中*:中*食物主要是凉拌菜。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0~20小时,短者6小时,长者24小时。病人常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呕吐及频繁的腹泻,并伴有水样便,便中混有血液和黏液,有里急后重、恶寒、发热,体温高者可达40℃以上,有的病人可出现痉挛。

空肠弯曲菌食物中*:中*的食品种类主要为牛乳及肉制品。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5天,短者1天,长者10天。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突然腹痛和腹泻。腹痛可呈绞痛,腹泻物一般为水样便或黏液便,重症病人有血便,腹泻次数达十余次,腹泻物带有腐臭味。体温可达38~40℃,特别是当有菌血症时,常出现发热,但也有仅腹泻而无发热者。此外,还有头痛、倦怠、呕吐等,重者可致死亡。集体暴发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而在散发的病例中,小儿较成人多。

整理/吴苗

编辑/周怡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