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预防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601/4632474.html最近,一场霸王级的大降温,席卷了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是让众多家长一筹莫展的是:宝宝们又病了。除了流涕、打喷嚏、浑身疼痛,更愁人的是很多宝宝发烧到40℃,怎么都降不下来,医院的儿科门诊更是人满为患,等待3、4个小时都看不见医生的脸。身为儿科医生的我们,更是被众多亲朋好友打爆了电话,很多家长唯一的希望,就是:医生,帮帮我们,怎么让孩子不发热?
那么,让我们来告诉您,在没有见到医生前,怎么应对孩子的发热。
01误区
孩子发热了需要赶快服用药物
其实诸多父母对孩子发烧存在许多误解,认为孩子一发热就说明得赶快服用药物了。而事实是: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只有发烧在引起不适时才需要治疗。通常孩子的体温未达到38.5℃时,是不用进行处理的,多喝水就可以。这就好比,自身的免疫系统是一群整装待命的士兵,如果一旦风吹草动就派外援来帮忙,自身的免疫系统慢慢就会“偷懒”了,因为,总有“人”来帮他们。所以很多家属经常说:我孩子的免疫力不好,那么我们要告诉你,是因为您没有给孩子“提高免疫”的机会。但如果孩子精神不佳、哭闹、脸色苍白发灰,就需要治疗。02误区
孩子发烧会惊厥,甚至把脑子烧坏
发热合并感染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体温高于42℃时,发热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并且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所谓的“脑子烧坏”,其实是因为感染的部位在颅内,医学上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因为疾病导致发热,而不是发热导致的疾病。很多宝宝在发热中出现的抽搐,我们称之为“热性惊厥”。只有4%的儿童会发生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好发的年龄在6个月~3岁,且很多具有遗传倾向(爸爸/妈妈在小时候有过热惊),多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面部肌肉僵直,痉挛或抽搐等。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可怕,但它通常会在5分钟内停止发作,并且不会造成身体的永久损伤。它也不会令儿童有更大风险。但是在下次发烧时,可能会有复发倾向。即便没有药物治疗,大部分孩子的抽搐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但如果惊厥现象超过5分钟,医院进行治疗。
03误区
体温降不下来,病一定严重,体温会越来越高的。
对药物没有反应的发热可能是由病*或细菌造成的,与感染源的严重性无关。发热时体温高,引起的原因不一定严重。大脑内有恒温调节器,所以由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常会在39.5—40℃达到最高点,而很少会超过40.6—41.1℃。即便是后者,身体也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但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病得很厉害。那么病因可能会比较严重。小部分的重症发热会出现没有精神、服药后发热症状仍然持续不退,以及面色发灰等现象。如果您无法自行评估,医院,请医生来帮忙评估疾病的轻重。
所以,对于发热,我们首先要告诉家长的是:发烧并非坏事情,它能帮助孩子摆脱感染。往往是患儿针对病原体免疫功能较好的一个表现,请不必过度紧张。
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说一说,孩子发热了,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在低于38.5℃的发热,我们的意见是多饮水,注意观察,必要时可予以物理降温,物理降温的方法是用温水(切勿使用酒精,白酒等挥发性化学试剂)擦拭,擦拭部位为颈部,腋窝及大腿根,这些部位是大动脉经行的地方,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但超过38.5℃的发热,我们首先还是推荐使用退热药物。
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导致抽筋、惊厥、昏迷等严重反应,发热过久还会造成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供给不足而引发其他病症。退烧药物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从而降低体温。
临床上使用的退烧药多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常用剂型有口服剂型、栓剂等,而以前的“退热针”,已经不再推荐儿童使用。
常用退烧药的分类1、口服退烧药
口服剂型为首选。目前应用于儿童的药品,首选的两种口服退烧药为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对乙酰氨基酚可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但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有引起溶血的报道,有溶血风险的患者退烧时可以选择布洛芬。有报道称对乙酰氨基酚有肝*性,但是这种风险及几率还是相当小的,因此这两种药物在儿童的使用,还是具有较高安全性。
2.栓剂
对于意识不清、进食差、不能口服用药的患儿还可以考虑用栓剂,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小儿布洛芬栓、右旋布洛芬栓等。栓剂的吸收不经过肝脏,直接从肠道黏膜吸收入血,不刺激胃肠道,比口服给药起效快。但从吸收率来讲,栓剂需要通过黏膜吸收,吸收率比口服用药低。所以,一般口服的最大剂量是每次5-10mg/kg,用栓剂的时候,剂量就要相应大一点。
3.注射剂
适用于意识不清、进食差、不能口服用药的患儿。药品种类包括氨酚比林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此类药物作用快、体温下降迅速,患者出汗较多,使用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且由于患者体温下降过快,不良反应多,目前临床已不再推荐儿童使用,只有在极为特殊情况下,谨慎使用。
退烧药如何用?
很多家长害怕服用退热药,对就诊时行血液检查会有影响,我们要告诉您的是:服用退热药(无论哪一种,哪一个途径)不会对检查造成影响,所以请在就诊期间,放心使用退热药物。
01class退烧药的使用原则首选口服剂型。一般6小时用一次(最短4小时),一天最多使用4次,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天。使用退烧药前、后均要注意监测体温。因为各个厂家生产药物浓度不同,所以请按照药品说明正确使用药物剂量或遵医嘱,药品说明多按年龄或体重区分,临床上,我们更建议按照体重折算服用药物。02class退烧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使用安全性高,但超过最大剂量使用会造成肝损伤。如果使用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时,同时服用复方感冒药(氨酚*那敏颗粒等),很容易因为重复用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因此用药前要仔细核对药物成分,避免含相同有效成分药品叠加服用。
(2)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布洛芬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的发烧患者。同时,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布洛芬不良反应可能诱发哮喘,有哮喘的儿童应慎用。
退烧药用了,体温降不下来怎么办?
很多家长着急就诊的原因,在于服用退热药后,孩子的体温降不下来,更有甚者,不降反升,这并不能说明病情很重,而是说明体温引起发热的“致热源”很多。那么,在漫长的就诊过程中,家长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家长需要明白,使用退烧药只是缓解发烧这一症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感染本身,是「治标不治本」。需要查明发热原因,常规意义上的退烧药只起降温作用,并不针对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进行治疗。比如病*感染,我们认为很多是有自限性的,就是说总得烧够时间才会自己好,而细菌性感染引起高热,多继发于病*感染后,首先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从而达到彻底消炎降温的效果。
其次,孩子发热,很多时候更是考验家长是否有一颗强韧的心,就诊时,请听从医生的建议予以治疗,不要总以为“输液才能好”或者“输液是不好的”而阻止医生的治疗行为。相信大多数医生还是会以负责任的态度针对病情使用不同治疗,在就诊时,如果孩子状态确实不好,可以先请医生看看孩子的一般状况,医生会根据经验评估患儿的病情轻重,在真正的“急症”跟前,一定会优先治疗。
最后,提醒有过“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家长,请在体温超过38℃时即服用退热药,避免在体温上升过程中出现抽搐,对于有数次“热惊”史的孩子,必要时,请遵医嘱在发热的同时,服用预防性抗惊厥用药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院儿科